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di),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家。墨子所创立的墨家学说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冠盖群说,并称“显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以降,由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加之其他因素,墨学渐成衰微之势,并几近湮没,但墨家的思想和精神并未因此灭绝。历史进入近代,墨学再度复兴,并一度被视为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济世“良方”,接引“西学”的工具。纵观体现墨家文化思想学说的《墨子》(为墨子及其弟子与后世学者著述的总汇)一书,几乎包罗了当时可能取得的各种知识,涉及到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管理、军事、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门类,堪称“百科全书”。从水文化的视角去考察,我们同样也会感受到《墨子》书中质朴而浩瀚的文化思想中透露出颇为丰富的水文化信息。
一
墨子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思想家,其学说是先秦乃至中国古代最富个性特征的学说。墨子博学多识,广泛吸纳了夏、商、周文化和当时的地域文化,并在这些文化的滋养下开宗立派,创立了墨家独特的思想体系。三代文化和当时的区域文化,是墨子思想的理论渊源。古籍记载和民间传说的三代圣王尧、舜、禹的文化思想,尤其是大禹治水、救世济民的伟大精神和光辉形象,深深地影响了墨子,并成为墨子和墨家效法的榜样。关于大禹治水精神对墨子及墨家的影响,《庄子·天下》说:“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肱,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进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诚如庄子所言,墨子及其墨家的言行,的确体现了他们心目中的“禹之道”。墨子热心救世,其学说的基本内容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皆为救世之术,与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精神一脉相承。从行动上看,墨子及其弟子效法大禹亲操橐耜、栉风沐雨的榜样,热心实践,身体力行,他们多系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劳动者,亲自种地、做工,尤其是手工制造更是墨者经常从事的劳动和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墨子本人即是精通机械制造的工匠。墨家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通过总结劳动经验或制作生产工具,以便指导或便利民众的生产劳动,造福施惠于人民。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墨家不但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而且生活俭朴,刻苦自厉,“日夜不休以苦为极”,同时富于奉献和牺牲精神,“摩顶放踵而利天下”(《孟子·尽心上》),以身殉道,死不旋踵。上述行为所表现出的言行一致、亲身践履、严于律已、勇于奉献的精神和品质,同样是大禹精神的集中体现。
墨家不但以大禹为心中的楷模,并力行效法,而且推崇之情溢于言表。在《墨子》书中,多处赞美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业绩和精神。墨子指出:“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兼爱中》)他还大量征引大禹治水的事迹,说明“兼爱”的主张取法于大禹等圣王的政治实践。“况乎兼相爱,交相利……古者圣王行之。何以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鱼窦,以汇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滹)池(沱)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为漏大陆防孟诸之泽,洒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河、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这段话通过记述大禹不辞劳苦,四处奔波,疏导九州各河,消除各地水患,惠及人民的“兼爱”事迹,说明古代大禹等圣王是“兼爱”的倡导者,从而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尚贤”是墨子治国的基本纲领。战国初期,政权仍为贵族封建主垄断,广大下层士人要求参与政事的呼声日高。对此,墨子提出了“使能以治之”的任人唯贤原则,指出用人应当“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尚贤中》),“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而举之”(《尚贤上》),进而提出了“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尚贤上》)、“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尚贤中》)的用人主张。他还以“鲧禹治水,一败一成”的事例,说明了选贤任能方能安邦治国的道理,指出:“昔者伯鲧,帝之元子,废帝之德庸,既乃刑之于羽之郊,乃执照无有及也,帝亦不爱。”(《尚贤中》)尽管鲧的出身十分高贵,官职地位很高,但因他德庸才薄,治水无功,不但丢了官位,而且被诛杀以谢天下。墨子继续阐述道:“然则天之所使能者谁也?曰若昔者禹、稷、皋陶是也……禹平水土,主名山川……”鲧被杀后,德才兼备的禹受命于危难之中,继续领导人民治水,不畏千辛万苦,克服了千难万险,终于平定水患,“主名山川”,成为德盖天地的圣王。
由此观之,如果说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精神是中华文化尤其是水文化的重要特征,那么墨子的思想和行动则充分体现了“大禹之道”,或者说深深地打上了大禹治水精神的烙印。
二
同先秦诸子一样,墨子也善用水的特性和功能来作譬喻,为自己的主张作论据、作支持,从而增强其思想观点的说服力。
“兼爱”是墨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有人认为它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和根本特征。墨子认为造成家、国、天下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人人不相爱,彼此相互憎恶、残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唯有实行“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墨子认为“兼爱”这种作法,不但有利于天下,而且容易做到,之所以不能施行,是因为执政者不喜欢它。墨子指出:“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兼爱下》)认为只要执政者大力倡导推行“兼爱”之道,就如同火向上窜、水往低处流一样,将在天下形成一种不可遏止的态势。
在墨子的政治思想中,十分强调执政者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道德修养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因此君子必须努力进行自身的品行修养。他还特别指出了不注意品行修养的危害:“本不固者未必几(危),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修身》)这里,墨子以水的源头污浊,整条河流也必将混浊的生动事例,形象地说明了不注重品德的修养,作人为官就容易私欲熏心、滥施恶行,多行不义必自毙,久面久之就会陷入污秽的深渊不能自拔,招致身败名裂的恶果。
“亲士”是墨子十大政治主张之一。墨子认为,要治国安邦,君主必须亲近贤士,使用贤才。为此,他专门论述了如何亲士和用士的问题,指出:“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夫恶有同方不取,而取己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是故溪陕(狭)者速涸,逝(流)伐者速竭。”(《亲士》)认为执政者只有象江河纳百川那样,不拘小流,虚怀宽谷,才能广泛延揽使用各方面的人才;只有象江河有无数源头那样,善于采纳不同的意见和兼收并蓄,才能兼听则明,君臣上下同心同德,长生保国。反之,如果器量狭小,不能包容万物,广布恩泽,就会象狭小的溪流容易干涸、很小的小川容易枯竭那祥,成为孤家寡人,最终将落得个众叛亲离、土崩瓦解的下场。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的上述思想还体现了他对辩证法中量变质变关系的认识。“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以江河成其泱泱巨流是由千川万源汇纳而成的事例,说明事物发展过程本质上是通过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的。
墨子还从事物对立面的转化、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中,隐隐约约地感到了“度”的客观存在,提出了“太盛难守”的命题。他说:“是以甘井近竭,招(乔)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故曰:太盛难守也。”(《亲士》)甘甜的水井往往因人们争先取用而率先枯竭,高大的树木因有用常常先被砍伐,灵验的宝龟总是先被烧灼用于占卜,神异的蛇常常先被曝晒用于祈雨……这些“太盛难守”的现象恰好与辨证法所讲的适度原则有惊人的一致性。在墨子看来,为人做事必须把握好“度”,不可“太盛”。否则,事物往往会转向其对立面,造成不良甚至十分严重的后果。可见,墨子已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些具体现象中悟到了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尽管他的这个认识是朴素的,模糊的,不明确的。
以上列举的关于墨子以水的特质为譬喻,阐明事理、论证观点的事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墨子作为先秦思想巨匠对水的观察以及由水引发出哲思的深刻性。
三
墨子既是思想家,又是政治活动家,一生奔波于各诸侯国之中,宣扬“非攻”,反对战争,并力主防御,即用防御战争反对侵略战争,实现“武装和平”。据《墨子》一书记载,他曾成功地阻止了齐伐鲁、鲁攻郑、楚侵宋等三次即将爆发的战争,显示出超人的智慧和胆识。墨子阻止诸侯间的攻伐,并不一味依赖于说教,他深知诸侯争霸,有些战争很难避免。因此,他带领弟子创造了积极防御的军事学说,这些学说主要载于《墨子》中的《备城门》、《备水》等11篇专门的军事著作中。墨子时代,滔滔的江河、滚滚的激流已成为诸侯以水代兵、进行兼并战争的工具。针对当时水攻战例普遍出现的情况,墨子率众弟子在深入研究分析和实地考察测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对付水攻的防御办法:“城内堑外周道,广八步,备水谨度四旁高下。城地中偏下,令耳(渠)亓内,及下地,地深穿之令漏泉。置则(测)瓦井中,视外水深丈以上,凿城内水耳(渠)。并船以为十临,临三十人,人擅弩计四有方,必善以船为轒辒。二十船为一队,选材士有力者三十人共船,亓十二人人擅有方,剑甲鞮瞀,十人人擅苗(矛)。先养材土为异舍,食亓父母妻子以为质,视水可决,以临轒辒,决外隄(堤),城上为射机疾佐之。”(《备水》)墨子明确地阐述了破敌人以水攻城的战术方法:一方面,要在城中地势较低的地方开挖渠道,在地势更低的地方挖井,使它们相互贯通,以便引水泄漏。同时,还要在井中置放“则瓦”,随时测量井中的水位,如果发现水深达到一丈以上,就开渠泄水。另一方面,挑选训练有素的三百精兵以及快船二十只,组成决堤突击队,出其不意地冲到城外,决堤放水。为了加强攻击力量,每两只船并列在一起,叫做“一临”。每临配备三十名孔武有力、具有专门技能的士卒,携带弓弩、长矛、锄头,头戴盔、身披甲,利用黑夜,在城上转射机的掩护下,冲到城外,持锄挖堤,并辅以轒辒船冲堤。这样,敌人用水攻城之法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