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慕容恪的一生都在南征北讨中渡过,灭扶余、慑辽东、平内乱、震前秦、抗东晋,只要有他的名字出现,没有不大胜的。只要他令旗所向,没有不灰飞烟灭的敌人。
作为军人,与慕容恪生活在一个时代是军人最大的不幸。因为有这些事实做基础,史书上的溢美之词都显得不重要了。
慕容恪处子战是他十四岁时后赵石虎率领大军来攻打当时还只没有立国的慕容部落,到底部队有多少,史书没有明说,但是根据先锋是步骑十万,水军十万的纪录,加上石虎的中军后赵军队至少有30万以上。而后赵的将领阵营绝对算的上明星聚集,石虎自己就是久经沙场的勇将,一生战绩胜多败少,桃豹曾经和祖逖斗智斗勇,姚弋仲是羌族大酋长,当时就是著名的猛将,后来平定十万高力卫兵叛乱,儿子姚襄姚苌姚硕德都是后来十六国的风云人物。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还有一位当时叫石闵的人,也就是后来的冉魏开国皇帝冉闵。
如此阵容就是放在三国时代,不管曹操还是刘备遇上都的头痛不已。可是当时年仅15岁(虚岁)的慕容恪却率领三千骑兵突袭了石虎的大营,史书上记载后赵“互相惊扰,弃甲而遁”,“恪乘胜追之,斩获三万余级。”
十四岁的少年,上下5000年历史中,唯有太原王!不论是白起还是韩信,不管是岳飞还是李靖,十四岁就能立下如此功勋的就只有慕容恪! 不要以为后赵军队名将毛宝无处可逃被迫投长江自尽,东晋大权臣庾亮申请辞职,不久气死。
卑鄙如韩国人在修高句丽史的时候都不敢不把这次惨败修在史书上,在韩国慕容恪的知名度比在中国大的多。可以说这是影响东亚历史的一场战争。因为这场战争,一个中国人统一了后来的朝鲜半岛,被韩国人顶礼膜拜。顺便说一句,慕容恪、慕容垂两人的年纪加起来不到三十岁。这个才叫做英雄出少年!
随后慕容恪一生最棘手的对手出现了,那就是被遇为项羽转世的冉闵,冉闵被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疯狂的崇拜,他也因为惊世骇俗的“灭胡令”永留青史。因为他对待下属、百姓的宽容以及对待胡人的残暴被当时中原百姓奉为救星,而冉闵的武勇似乎真的为当时的汉人带来了希望之光。不过这种希望之光很快就被十六国时期最天才的将领(也许可以算中国历史上最天才的将领)慕容恪毁灭了,而真正的太平盛世,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才姗姗来迟,不过那已经是二百七十年以后了。
慕容恪被后世尊为十六国十大名将之一,可见他拥有着十分杰出的军事才能。而慕容恪在十五岁那年,才引起父亲文明帝的注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文明帝见到了这个平时并不为自己所喜的皇四子,经过一番交谈后,文明帝发现慕容恪有着十分敏锐的军事触觉,心中十分的开心。
十六国时期,天下很乱,到处都有战争,正需要大量有才能的武将。文明帝见自己的儿子有着这么出色的军事才能,心里就更加看好他了,他将前燕的军队交给慕容恪管理。慕容恪第一次征战的对象便是后赵的皇帝石虎,慕容恪在战争中英勇无敌,很快便取得战役的胜利。在公元341年,文明帝任命慕容恪为渡辽将军去镇守平郭。后在文明帝亲征高句丽的途中,又命慕容恪去攻打高句丽,慕容恪不负众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接下来的日子里,慕容恪接连取得了燕魏大战、鲁口之战以及野王之战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一连串的胜利,直接奠定了慕容恪在前燕的地位。正是十六国时期这种混乱的格局,造就了慕容恪的赫赫军功。也可以说,是慕容恪这种天纵奇才顺应了十六国时期的历史潮流。
燕魏之战由大魏国君冉闵发动的,原因是为了能够占领中原地区,成为一方霸主。而前燕的军队在慕容恪的带领下,已经占领了幽州,前燕也想继续南进,意图中原地区。这样一来,冉闵就觉得前燕是来跟自己抢地盘的,自然不能将中原地区拱手相让。两方于公元352年,在安喜开战。刚开始时,冉闵一直占据着优势,接连获胜。但在慕容恪的布置下,冉闵开始吃败仗,最后甚至被慕容恪生擒。慕容恪在燕魏之战中,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到了极致,只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冉闵被慕容恪生擒后,其子冉操投奔王午并于公元352年在鲁口对前燕发动了战争,史称鲁口之战。前燕景昭帝慕容儁任命慕容恪为大将军,前去迎敌。慕容恪发现鲁口地区易守难攻,便心生一计。他先派人将城外的粮食收割入库,然后退回中山。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后,慕容恪便派兵攻打鲁口,成功取得战役的胜利。鲁口之战奠定了慕容恪在前燕的地位,此后慕容恪在前燕的地位无人可以动摇,获封太原王。
野王之战发生在公元361年,东晋以吕护为将军,准备偷袭前燕的国都。得知消息后,慕容恪奉皇命率五万士兵进攻野王。他先是在野王城外修筑高墙,切断了城内外的联系,再等到时机成熟后,攻打野王城。在慕容恪的精心安排下,前燕军队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慕容翰在幼时便展露出他出众的军事才能,足智多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其父慕容廆对他十分的满意,将前燕的兵马交给他管理。公元333年,前燕王朝的建立者慕容廆去世,太子慕容皝继位。在慕容皝身为太子时,就一直很忌惮慕容翰,认为他可能会谋夺自己的皇位。等到慕容皝继承皇位后,他还是对慕容翰不放心,处处排挤他。慕容翰忍无可忍,于是出逃投奔鲜卑族的段部。
公元340年,慕容翰投身于宇文部落,但又因宇文部落要派兵攻打故土前燕,慕容翰心中不忍,于是便携子返回前燕。等到慕容翰返回前燕后,本来一直对他很猜忌的文明帝慕容皝亲自出来迎接他。慕容翰与慕容恪两人的第一次合作是征战高句丽的战役中,慕容翰为前锋将军而慕容恪则为奉命兵分三路攻打高句丽。两人都是不世出的天才,自然很快便赢得了战役的胜利。
但慕容恪与慕容翰两人的结局却不尽相同,可以说是相差甚大。慕容恪深受文明帝的信任,最后掌握了前燕的全部兵马,封太原王。而慕容翰在攻打宇文部落时,虽取得胜利,但却受了重伤,卧病在床。后又被人告发,说其谋反,被文明帝赐毒酒杀死。慕容翰,一代枭雄就这样陨落了。
满江红·写怀
【原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壮志 一作:壮士;兰山缺 一作:兰山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怒发冲冠登高倚栏杆,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抬头望眼四望辽阔一片,仰天长声啸叹。壮怀激烈,三十年勋业如今成尘土,征战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同仇俄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再来重新收复旧日河山,朝拜故都京阙。
注释
①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②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汤阴岳飞庙《满江红》手书词碑
汤阴岳飞庙《满江红》手书词碑
③长啸:大声呼叫。 汉·司马相如 《上林赋》:“长啸哀鸣,翩幡互经。” 宋·岳飞 《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许地山 《空山灵雨·生》:“它在竹林里长着的时候,许多好鸟歌唱给它听,许多猛兽长啸给它听。"
④三十功名尘与土:三十年来,建立了一些功名,如同尘土。
⑤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⑥等闲:轻易,随便。
⑦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⑧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一说是位于邯郸市磁县境内的贺兰山。
⑨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又,明·王熙书《满江红》词碑作“朝金阙”。
【作品鉴赏】
《满江红·写怀》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
上片写作者悲愤中原重陷敌手,痛惜前功尽弃的局面,也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
开头五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起势突兀,破空而来。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不可阻遏。这时,一阵急雨刚刚停止,词人站在楼台高处,正凭栏远望。他看到那已经收复却又失掉的国土,想到了重陷水火之中的百姓,不由得“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怒发冲冠”,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壮怀激烈”!啸是蹙口发出的叫声。“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他面对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真是气愤填膺,“怒发冲冠”。岳飞之怒,是金兵侵扰中原,烧杀虏掠的罪行所激起的雷霆之怒;岳飞之啸,是无路请缨,报国无门的忠愤之啸;岳飞之怀,是杀敌为国的宏大理想和豪壮襟怀。这几句一气贯注,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忠臣义士和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
《满江红·写怀》岳飞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
接着四句激励自己,不要轻易虚度这壮年光阴,争取早日完成抗金大业。“三十功名尘于土”,是对过去的反省。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战的思想。三十岁左右正当壮年,古人认为这时应当有所作为,可是,岳飞悔恨自己功名还与尘土一样,没有什么成就。“三十”是约数,当时岳飞三十二岁。“功名”,即前面说到的攻克襄阳六郡以后建节晋升之事。宋朝以“三十之节”为殊荣。然而,岳飞梦寐以求的并不是建节封侯,身受殊荣,而是渡过黄河,收复国土,完成抗金救国的神圣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誓将直节报君仇”,“不问登坛万户侯”,对功名感到不过象尘土一样,微不足道。“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说不分阴晴,转战南北,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是对未来的瞻望。“八千”是约数,极言沙场征战行程之远。
“云和月”是特意写出,是说出师北伐是十分艰苦的,任重道远,尚须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才能“北逾沙漠,喋血虏廷”(《五岳祠盟记》),赢得最后抗金的胜利,上一句写视功名为尘土,这一句写杀敌任重道远,个人为轻,国家为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显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等闲”,作随便解释。“空悲切”,即白白的痛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既是岳飞的自勉之辞,也是对抗金将士的鼓励和鞭策。
词的下片运转笔端,抒写词人对于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
《满江红·写怀》岳飞悲愤中原重陷敌手,痛惜前功尽弃的局面,表达继续努力,争取立功的心愿
“靖康”是宋钦宗赵桓的年号。“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突出全诗中心,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臣子恨,何时灭”)的感慨。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这首爱国将领的抒怀之作,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的中华民族不敢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名家点评】
沈际飞:“胆量、意见、文章悉无今古。又云:有此愿力,是大圣贤、大菩萨。”(《草堂诗余正集》)
刘体仁:“词有与古诗同义者,‘潇潇雨歇’,《易水》之歌也。”(《七颂堂诗绎》)
陈廷焯:“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为千古箴铭。”(《白雨斋词话》)
张德瀛:“岳忠武‘收拾山河’,《无衣》修矛戟也。”(《词徵》卷一)
金庸:“‘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两句诗,当真说出了中国全国百姓的心里话。”(《射雕英雄传》)
作者介绍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
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另辑有文集传世。
- 中文名
- 岳飞
- 别 名
- 岳鹏举、岳王爷、岳武穆
- 国 籍
- 中国(宋朝)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地
- 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
- 出生日期
- 1103年3月24日(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
- 逝世日期
- 1142年1月27日(南宋绍兴十一年腊月廿九)
- 职 业
- 军队统帅、军事家、战略家
- 主要成就
- 率军转战江南,收复重镇建康
- 主要成就
- 剿除李成、曹成等几大游寇势力
- 收复襄阳六郡,积极整顿防务,恢复生产
- 平定杨么之乱
- 连结河朔,积极与义军联络抗金展开
- 代表作品
- 《满江红·怒发冲冠》、《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乞出师札子》、《五岳祠盟记》等
- 官 职
- 湖北、京西南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
- 爵 位
- 武昌郡开国公,追封鄂王
- 谥 号
- 武穆、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