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一、设计师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发明家,像八阵图、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孔明灯等都有他的传说,他不仅熟悉兵法,还对工匠技术有研究,木牛流马就是在他的主持下,由僚属和工匠共同打造的一个杰作。《三国志》记载: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十二年春二月,亮由针谷出,始以流马运。”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北伐期间使用的运输工具。木牛与流马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而且不是同时制造和使用的,木牛和流马分别使用于第四、第五次北伐战争中。从使用的地点来看,木牛主要用于祁山一线,流马则专门针对斜谷的地形而设计。
木牛流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在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中,木牛流马被描绘成一个半自动化运输工具,诸葛亮诱使魏军将木牛流马夺走,魏人不知诀窍,驱赶不灵,不久便白白送了蜀军满载的粮草,上演了东方版的“特洛伊木马”。木牛流马真有这么神奇吗?
二、木牛与流马
木牛和流马的命名,兼具了功能与外形的考虑。从功能上看,木牛流马与牛马一样能够运输粮草,而且比牛马更加方便,适用于崎岖山路和斜谷地形。从外形上看,木牛流马是个“有头有脚”的机械,不过这种“头”与“脚”其实也是针对功能而言,只是大体形似,并不是真的做成了惟妙惟肖的“牛头”、“马脸”,因为设计制作的原则是实用为本,决不是为了让魏军来欣赏蜀国工匠的雕刻技术。
陈寿在《诸葛亮集》中收录的《作木牛流马法》是研究木牛流马形制的厂家说明书。诸葛亮关于木牛流马的说明分为部件构成和功能使用两个部分,比如介绍木牛时说: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则否,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鞦轴。”
这里面就有《三国演义》中提到的牛舌,牛舌是一种类似车闸的制动装置,不是驱动装置,驱动木牛流马还是要依靠人力。实际上,不仅仅是牛舌,其他诸如牛腹、牛肋、牛齿、牛角等,都是为了适应山地运输而装载的制动、装载、平衡装置。
作木牛法指出“载多而行,少则否,宜可大用,不可小使”, 说明木牛具有运载量大而行进缓慢的特点,只适用于大规模运输,比如由汉中到祁山这一段路程,木牛就充当了移动仓库的作用。
流马主要用在斜谷,斜谷的地形是总体起伏大、局部较平坦,适用于使用“流”的方式节省运力,而且诸葛亮从战略上已从速战速决转为逐步蚕食,于渭南就地屯田,并且在斜谷建有大型粮仓,此时需要的运输工具只求快,不求量。因此,流马取代木牛用于第五次北伐战争。
三、独轮还是四轮?
木牛流马的实物已经失传,加之史料记载的局限,后人对于木牛流马的形制争论很大,争论最大之处在于车轮的数量。宋代陈师道认为木牛流马是独轮车,他在《后山丛谈》写道:
“蜀中有小车独推, 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
高承的《事物纪原》也说:
“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铜,盖巴蜀道阻,便于登险故耳。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
范文澜先生认为木牛为独轮车,流马为四轮车,他说:
“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有一脚四足。所谓一脚就是一个车轮。所谓四足,就是车旁前后装四条木柱,行车停车时不容易倾倒。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就是人走一步,轮转四次。”“流马是改良的木牛,前后四脚,即人力四轮车。流马能载四石六斗食粮,比木牛多载,一天大概也只能走二十里。”
谭良啸先生则认为木牛流马都是四轮车,因为东汉时期鹿车(独轮车)已经被大量使用,然而汉晋文献中并没有提及木牛流马与鹿车(独轮车)有何关系,这说明木牛流马不是鹿车(独轮车),也不是它的改良,而是一种四轮车。
我大体赞成范文澜先生关于木牛形制的意见,木牛应该有一个轮子,辅以四个脚,这四个脚是用来辅助平衡和停放的。但是《作木牛流马法》中提到“双者为牛脚”和“转者为牛足”怎么解释?这与“一足四脚”的说法明显不一致,这又削弱了我的这个判断。
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我不能只搜集和展现对自己主观判断有利的证据,或者是同一个证据对自己观点有利的方面,我应该尽可能将所有证据完整展现出来,然后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其他的更有说服力,这一点我做不到,所以对木牛的形制持保留态度。
显然流马是四轮车的可能性更大。我认为流马不是木牛的改良,而是一个特制的新型运载工具。专门应用于斜谷的流马,在某些平坦地形,不需要人工操作,可以依靠重力自由滑行,作为轮子的四个脚既能转动,又能保持平衡,这正符合流马载重小、速度快的设计要求。
四、为何会失传?
木牛的失传在于它的使用效果差。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仅有的使用木牛运粮的记载,然而北伐的结果却是因粮尽退军,说明粮食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运输缓慢是木牛最明显的弱点,同时由于是第一次使用,是否有其他应用上的问题也未曾可知。此后,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再也没有使用过木牛或者改良过的木牛运粮,这不得不让人质疑木牛的技术可靠性,因为连打补丁的必要都没有了。
流马的失传在于它的使用范围窄。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兵出斜谷直逼关中,流马的使用与斜谷的特殊地形有关,如果说木牛是军民融合的运输工具,那么流马就是专用设备,在斜谷之外的地方难以适用,这就注定了流马不可能大批量生产,不容易普及到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去,无人使用,流马自然也就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