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意气风发的时代,辽阔的疆土、壮美的河山,常常令诗人们充满豪迈之情。
他们带着这份冲天的豪迈,又以宏阔的诗篇丰富了大唐的雄伟。而雄伟的大唐,有“斗酒十千恣欢谑”的恣意狂欢,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的热血奔涌,更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快意和激情。
同时,他们又对理想和追求矢志不渝,即便是“行路难”,却也仍是笑看漫漫人生路,在自己不断努力的坚守中,继续上下求索。
中国自古尚儒,“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意识根深蒂固。学子们的人生理想就是科举入仕,因为“兼济天下”是儒家倡导的最大信条。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所以,像李白那样清高的人,其实骨子里也同样渴望为国效力,希望能干出一番事业。然而尽管他们都有着济世安民的宏大抱负,但“万言不值一杯水”而不被重视也在所难免。
然而失意不失志,又是中国古代文人最为典型的人格形象。
他们始终怀揣着“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的精神信仰,固守着“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的人生理想。文人之所以能够在困顿中显现人性、创出佳作、留存启示,本源于他们价值取向上的伟岸和高贵。他们的人生遭际可以有坎坷,但是内心的那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人格坚守却不会有所减损。用诗人的话说,就是“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心剖出酬知己”的心情,希望能够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夙愿,在供奉翰林之职上竭尽才思。然而生就谪仙人的青莲居士,即便是踌躇满志却也只能成为装点盛世的“花匠”,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当他登上金陵凤凰台,登高怀古、感时伤世的情绪便油然而生,也就有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
登高望远,是古人在自我激励时不约而同的选择,所以“登高望远自伤情”“登高远望形神开”“登高望远海”“更上一层楼”等诗句中,高山名楼都成了诗人情怀抒发的场所。目之所及,心之所至,沧海桑田,万里河山,身世之感、家国之叹、兴亡之变,都能令诗人荡气回肠,无限感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枭雄或书生都将心怀的伟岸、志向的高远、气度的恢宏寄托在波澜壮阔的自然之中。此时的登高远望,已经不仅是一种行动了,而是一种心绪、姿态和情怀。
诗人登高,能将自己俗世的目光涤净纤尘,从而跨越时空的隧道,直抵内心牵记的彼岸。
写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应该是孤独的,千百年的寂寥都在他的笔下荡漾,但细细读来,整首诗又给人以忧怀天下、志在千秋的豪迈之感。他的诗中即便悲伤、孤独,也都显示出了格局的大气与开放。这不仅是陈子昂一个人的个性特色,而是唐代诗人整体的普遍特色。
并且,这种诗风,被一批批的杰出诗人承接传扬了开来,并使之成为一种精神坐标,把激荡在他们心中的血液热度,弥漫到了人文历史的细微深处。那种浩荡伟岸的人格,感染并温暖了千百年后的无数“来者”。
(来源:2018年03月16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