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南朝民歌,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留存约五百余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惯上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湖北江陵)、郢(江陵附近)、樊(湖北襄樊)、邓(河南邓州)等几个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
南朝民歌兴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地理环境。长江流域气候温润,物产丰饶,山川明媚,花木繁荣,容易陶冶居民浪漫的情思,以及对享乐生活的追求和以艳丽优美为特征的艺术趣味。其二是经济的发展。作为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南方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一是江浙,其中心城市建业一带为吴歌的土壤,一是荆楚,其中心城市江陵等地滋生了西曲。
其三是社会思想的改变。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专门歌咏男女之情的民歌自然容易被人民所接受。其四是贵族的好尚。魏晋南北朝的贵族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和对艺术的兴趣空前强烈。在南朝,绘画、书法、棋艺等是上层社会中流行的爱好,而以音乐尤为突出。他们兴趣是新异的、活泼艳丽的江南民歌。这些条件极大地刺激了南朝民歌的发达。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多方面反应社会生活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它大多以女子的口吻描写男女之情,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此外还有一部分作品专门描绘女子体态容貌的美丽。由于这些歌曲多是由歌女在宴会等场合演唱的,自然以女性的口吻比较合适。
南朝民歌表现了浪漫色彩的爱情,其基调是哀伤的。这种在浪漫的爱情关系中,爱被世俗常理所阻隔,空怀相思,或一见钟情,转身负情的事情经常发生,因此容易形成悲伤的情调。而这种伤感的情绪比欢娱的情绪更显得优美动人,并在人们心底唤起热烈的向往于追求。其实不仅仅是民歌,整个南北朝文学都是以悲哀情绪为主导的。
南朝民歌的语言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民歌的一大特色。这种双关隐语避免了过于简单暴露,意义又不晦涩,可说是机巧万端。
比如《子夜歌》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与“怜”字谐音,同时这两句又比喻男方的感情犹豫含糊。再如《读曲歌》中“朝霜语白日,知我为欢消”,朝霜比喻女子,白日比喻男子,“消”——借霜的消融比喻人的消瘦。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但增加了语言的活泼和形象的生动,而且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切大胆的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
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余的四言及杂言体诗,篇幅非常短小。短小的篇幅使得诗风明快简洁。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