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来源:正心正举公众号
文丨正心正举
我在年轻学禅时,我的老师袁先生对我说:“对面的院子从来不开门,里面住的是谁你知道吗?那就是你的太老师,是修道家丹法的一位老师。”袁老师早年也曾学道,他老人家后来供养了这位学道的老师半辈子,真是数十年如一日。
有一天袁老师要我去参拜这位太老师,可是他对我说:“你去看太老师之前,我有个问题问你,你先回答了再去。你说说看,到底是念先动,还是气先动?”我当时脱口而出便说是念先动,他听了以后才让我去看。原来我的那位太老师因为是修道家的神仙丹道法,始终坚持是气先动,而袁老师则认为是念先动,但是又不愿去反驳老师,也不敢苟同。
不过后来我再经过研究,认为不但是气先动不对,念先动也不对。根本上分先后就不对。严格地说,分不出先后,念动气就动,气动念就动,就是老子说的“此二者,同出而异名”。
心物是一元的,心气也是一元的,是一体的两面。好比一只手,有手背也有手心。伸一只手出来,是手背先动还是手心先动?有形的是同时动;在形而上则犹如禅宗的道理,不是手背动,也不是手心动,是伸手者的心动了。心、手背、手心三者合一,所以后世的禅师们也有画一个圈,中间加上三点,这就与“太极含三”的道理一样了。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方面的学理,老实讲,佛家和道家互有轩轾。佛家讲心的形而上学是第一等的,无人可以超越;但在气的这一方面,却又须另当别论了。
我们再来讨论浩然之气的“气”字。
我们中国文化中这个“气”字是很难解释的,十多年前,曾经有一个美国学生问我,这个“气”字翻成英文该是哪个字。我说还是不要义译,还是音译好了,然后加以注解,比较妥当。
孟子这里对这个气就有几层解释:第一,“至大至刚”,是形容词。第二,“配义与道”,说明气与精神合一,也就是心物一元,与“义”有关。第三,和形而上的至理是合一的,与逻辑上的至理也是合一的,也就是与思想上无思无虑的最高境界是合一的,属于“道”。
我们读这一段,好像糊里糊涂的,就是弄不明白。孟子刚说过“难言也”,我们也可以对孟子说“难懂也”,确实是很难懂。不从实际修养,光从言语文字上,的确是很难了解这个气的精义。
这是孟子说的养气,现在我们回过头看看文化历史,孔子可没有讲气啊!他没有传一套炼气、养气的方法给曾子吧?更没有什么九节佛风、宝瓶气啊,以及六妙门中的数息、随息、止息等修气的方法吧?曾子著的《大学》也没有讲气呀!那么曾子传道给他的学生,就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著了《中庸》,也没有谈养气啊!何以到了战国末期,孟子提出养气来呢?而且养气还养得很高明呢!在后面的《尽心》章里,孟子把养气的工夫都写出来了,也等于把道家的任督二脉、奇经八脉,乃至后来学密宗所讲究的什么修气、修脉都讲到了。只不过,他没有用这些名词。
孟子在《尽心》章里说“可欲之谓善”,修养工夫做到了,只需稍稍用力,就能念念在兹,念念善相呼应,就好像一般人之有所欲求一样,是那么的自然。能做到这样,就是到达善的程度了。“有诸己之谓信”,修养到了,工夫自然上身。
做修养工夫的人,平常打起坐来,都是在用心寻找工夫,等待着工夫的变化。一旦程度真的到了,工夫自然来找你,这是很妙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底什么叫工夫自然来找你?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我在此只能点到为止。
这句话也就同吕纯阳的“丹田有宝休寻道”有同样的意味。“充实之谓美”,然后扩而充之,当然什么奇经八脉、三脉四轮的都通了,这时候的境界美极了。“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再进一步,本性的光明自然呈现。“大而化之之谓圣”,继续韬光养晦,就到达圣境,“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到达了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明通造化之机,别人无法测知的神妙地步。
孟子把修养的次第都详尽地说出来,真好比佛家的《菩提道次第论》一样。不过,这些并没有放在这一章,都在《尽心》章中提出。孟子对养气养心的工夫很有心得。孔子呢?并没有说过类似的话。
我们都知道儒家传道以《书经》为主,《书经》是尧舜传心的法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并没有讲到气。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一路下来,一直到孔子,都没有谈到气,但是中国文化里谈养气之学的,追其根源,则比尧舜传心法还要早,这就要追溯到黄帝时代了。
《黄帝内经》这本书,虽然后世认为是后人的伪造,但道家自古尊黄帝之说,重视养气的工夫。而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北方燕国和齐国两大强国讲究修道的方士特别多。
那时讲究炼神仙丹药,就象现在研究科学一样,如果谈到中国文化里的科学发展问题,那么在战国时期,首先发展科学的,就在齐燕两国。有关医药及化学方面的学术,都是从这里发展出来的。
南方的道家,比孔子还早的老子,以及稍晚的庄子,都是楚国人,都提到过养气。就像我们现在,不管你怎么保守地谈传统文化,难免会带上些现代的名词,掺杂些科学的知识。所以孟子在战国时讲到修养工夫的养气,不能说没有受道家方术的影响。
儒家由孟子开始提出养气,而且说得很坦率,强调养气的重要,证据确实凿凿,如果要讲修养的工夫,而“养气”没做好的话,那是办不到的,只好免谈了!
文章来源于《南怀瑾全集》
·end·
本文图片及部分文字内容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