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文章阅读 > 高一陪读日记(2):为何《呐喊》,听听鲁迅自己怎么说?

高一陪读日记(2):为何《呐喊》,听听鲁迅自己怎么说?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呐喊》是1923年出版的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其中的很多篇幅都编入了中学课本,孔乙己、阿Q、闰土……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在中国人人皆知,这显然不是鲁迅先生在生前能够想象的事情,他在这部小说集的自序中说:“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印在课本上的鲁迅,坚定而又严肃的眼神,倔强的胡须和头发,铁骨铮铮,斗志昂扬,象个英雄,令人高山仰止。孩子不喜欢读鲁迅,从初中时就不喜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鲁迅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既不属于高大上的政治语言,也不属于心灵鸡汤式的文艺语言。与现在学生们所习惯的那套语法不同,读起来晦涩拗口,而且那个黑暗混乱的时代背景也是现在的独生子所不曾经历和难以想像的。

再往后,鲁迅被捧成了民族之魂和文化脊梁,像个高高在上的精神导师,不苟言笑,难以接近。

高一陪读日记(2):为何《呐喊》,听听鲁迅自己怎么说?

很显然,这个造型是后人强加给他的。彼时的鲁迅,寂寞而又困顿,甚至有些心灰意冷。他自序道:“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家道中落、父亲病故、四处求学……他也曾有过梦,创刊《新生》却夭折于萌芽,一颗试图唤醒世人的文艺之心正手足无措,就像一位飘泊的摇滚青年,空有一腔批判热情,却无处发力。

再往后,鲁迅说“我的麻醉法似乎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慷慨激昂的意思了。”此时鲁迅在教育部任职,属于有正式工作的文化人,无事就搜集研究中国古代的造像和墓志,仿佛与世无争,悠然自得。

高一陪读日记(2):为何《呐喊》,听听鲁迅自己怎么说?

如果没有接下来的机缘,不知道这本小说集还能否问世。钱玄同找到鲁迅,说《新青年》需要他撰稿。鲁迅在自序中说:“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吧,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或许,一个不妥协、不宽容的鲁迅才是真实的他,尽管他也曾沉默不语,尽管他也曾被曲解利用。作为一位有力量的作家,在各个时期都会被统治者看作是一种政治势力。但是想要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就应该把一种文化的创造者和后来的利用者严格地加以区分。

鲁迅的中心思想是“立人”,追求人的个体精神自由,这也是他最初弃医从文的原因,他对中国历史的判定就两句话:“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鲁迅心中的理想社会是“既没有奴隶又没有奴隶主的时代”。基于这些思想之上的抨击批判完全是出于一个文化人的责任,大学教授有很多种,有的教授不光是教学,还做官;有的教授敬而远之,不表立场是非,只写些修心养性的文章;还有的教授就是鲁迅这种,首先、永远都做一个正直的人,与教授身份无关。

我们今天谈人文教化,谈继承传统,为中国的发展找出路,从儒学经典找,从外国体制找,为什么不从鲁迅这里找,讲传统为什么不承认有一个五四传统?一个能包容独立批判精神的社会,才真正可以谈文化自信。

哪怕仅仅作为一个作家,鲁迅的文笔功力也是许多人望尘莫及的,寥寥几笔就可以刻画出一个人物,简洁有力而又入木三分。现代作家余华在读鲁迅的《狂人日记》时,说完全被鲁迅的厉害吓到了。小说开篇写到那个狂人感觉世界失常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只此一句就让一个人精神失常了,而一些没有才华的作家也想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可是他们费劲巴拉地写了几万字,读者都疯了,他们笔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如此快速清晰地直击人心,大概只有但丁的神曲可以解释了:“箭中了靶心,离了弦。”

相关阅读

  • 你还记得《呐喊》吗?-鲁迅

  • 成语词句网文章阅读
  • 呐喊鲁迅,“呐喊”是青年时代的许多“梦”,是鲁迅在青年时代对革命思想的追求,对社会前进道路的探求。然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贯串于其中的那种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
  • 失败的周树人,成功的鲁迅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周树人,1鲁迅被毛泽东誉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骨头是最硬的”。任何一个中国人,从识字开始,差不多就知道鲁迅的名字,并且整个学生生涯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