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南村别墅图》,(明)杜琼作,上海博物馆藏。
元明之际的著名学者、诗人陶宗仪,浙江天台黄岩人,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到今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南村,在其生徒帮助下,构建草堂以定居,时间长达50多年(按宗仪生于元至治二年即公元1322年说)。在南村,他先后完成《说郛》《南村辍耕录》《书史会要》《南村诗集》等历史上有影响的作品。
宗仪生性淡泊,厌恶趋竞,曾多次却聘。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诏征天下儒士,六年命有司举人才,皆及宗仪,他也都引疾固辞。但宗仪并没有放弃致君尧舜的理想,遵道守常,坚持儒家入世的积极态度。从《南村诗集》看,这一积极的人生态度,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大量的关于天气、农事等描写中,在朝廷实施的一些举措的记述中,反映出他对民生的关注。关注民生,是儒家以民为贵、视民如天理念的表现。2.虽隐居,但与朝廷名臣、地方大员如宋濂、曹睿等,仍有往来。隐居并不排斥与入仕者交往,隐于朝者还称之为“大隐”。宗仪先祖陶弘景,不是有“山中宰相”之誉吗?3.倾情教授生徒,自己虽不入仕,但不反对生徒入仕,而且鼓励他们报效朝廷。4.从建文时的一些诗中,可看出朝廷如有善政,还是多有颂扬的。5.勤奋撰述,为后世留存许多珍贵史料。
我在编撰《松江人物》的过程中,发现陶宗仪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泗泾南村。陶宗仪无疑是泗泾的一张名片。而在他的交往圈子里,有许多如杨维桢等现在看来是大师级的人物,他们或生活在泗泾,或经常到泗泾,与宗仪一起,为元末明初的泗泾构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泗泾积存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学界对陶宗仪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似远远不够。《南村诗集》是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一定影响的著作,以纪昀为总纂官的四库馆臣认为其“格力遒健,实虞、杨、范、揭之后劲,非元末靡靡之音”,认为陶宗仪“在明初,固屹然一巨手矣”,但迄今为止,未见其有注释本。
我的家乡属原泗泾地区,我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想就《南村诗集》做些解读,而今已年逾八旬,余日不多,再不做,怕难有机会了。2019年4月,我与俞仁良合作完成的《〈南村诗集〉笺注》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元末诗歌,内容贫乏,题材狭窄,缺乏感染力。倪瓒的诗,被称与虞集齐名,代表了元末文坛的主导倾向,但就总体而言,境界不高,风格纤弱。而宗仪的《南村诗集》可谓别具一格,不仅格调遒健,而且如他的另一先祖陶渊明,诗风冲淡、自然、隽永,毛晋认为如“疏林早秋”(《南村诗集·跋》)。
《〈南村诗集〉笺注》(明)陶宗仪著吴春荣俞仁良笺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为《南村诗集》作笺注的过程中,我们吸取了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而对有些史料的解读,与研究陶宗仪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商榷,提出了我们的理解。台湾研究陶宗仪的学者昌彼得,治学严谨,考证深入,他的著作,后之学者多有参照。但在其《陶南村先生年谱初稿》中,有两处值得商榷。一是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中秋,宗仪“曾偕孙华孙访杨瑀,题所藏马琬画”,此处之“杨瑀”,似误。其时,杨瑀还在浙东(由判官改建德路总管);而杨瑀为避兵祸到松江时,生活无着,靠叶以清救助,四年后卒,竟无一余钱,还是由叶以清以礼安葬的。这般境况,是不可能藏有马琬之画的。其实,宗仪此次所访的是杨谦。杨谦为松江张堰富户,别号竹西,其所藏之马琬画,是马琬为杨谦画的。这事,杨维桢《元故中奉大夫浙东宣慰杨公神道碑》及《松江府志》均有记载。二是宗仪有《南浦》词,其序中有“隐者停云子居焉”,昌彼得认为此“停云子”为夏颐贞,因颐贞曾名其轩为“停云”。这也有待再考。我们以为,此“停云子”为孙道明。道明本为义门夏氏总管
(见张雨《乐苦斋记》),后号“停云子”,曾筑“映雪斋”,藏书数万卷;又造一舟名“水光山色”。与宗仪共泛的,当是舟主人孙道明。嘉庆《松江府志》云:道明“尝与陶宗仪共泛,宗仪制词,道明即谱入调中,倚洞箫吹之,与櫂歌相答,极鸥波缥缈之思”。
此外,在笺注中,我们汇集了在元明之际与宗仪交往过的众多历史人物的史料及其他如古址、山岭、河流、气象、植物等有关史料,还有未编入《南村诗集》的宗仪的诗篇及其《南村诗集》未记述的活动资料等,尽量使这本笺注成为泗泾其时的一部小型百科全书。
作者:吴春荣
编辑:朱自奋
责任编辑:金久超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