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天安门广场上礼炮齐响,而这边的战场上炮火轰鸣,当时的画面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太阳升起的时刻》导演安澜回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1日宣布成立,但并非所有人都有幸在和平中迎接这一刻。为粉碎蒋介石集团的“划江而治”,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后,于1949年9月13日至10月16日发动了历时33天的衡宝战役,其间横跨了开国大典的时刻。
以“衡宝战役”为背景的战争影片《太阳升起的时刻》,重现了这样的一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通过前线架起的大喇叭,毛泽东的话语传到衡宝战场每一位战士的心中。天安门的礼炮与衡宝战场的炮火共响,国歌声与战士们的冲锋号声齐鸣。
《太阳升起的时刻》定档于10月25日全国上映,献礼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片由广东盛视文化影视有限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由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国家一级导演安澜担任总导演,由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安澜团队成员组成执行团队,唐国强、刘之冰等演员出演。
安澜曾拍摄过三十多部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他对这类题材情有独钟。在拍摄过程中,从战略布局,到战役指挥,到战场决斗,安澜始终带着敬畏的心态,试图还原战争的本来面目。为了真实还原历史,主创团队采访过参战老兵,以及研究战史的许多专家。
但这部影片又有其独特之处,亮点在于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挖掘年轻人在战场上真实的情感。“在军队铁的纪律下,年轻人依然会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爱好和想法。影片力图展现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生死观和爱情观。”安澜说。
2019年10月24日,导演安澜向南方周末讲述了本片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对战争的感悟。安澜希望,通过这部以年轻人为主线的电影,展现他们对梦想的渴望和追求,让后来的年轻人知道这个国家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共和国成长的道路,是无数年轻的无名战士用鲜血和肉体共同铺垫出来的。”
南方周末:您曾拍摄过三十多部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与以往执导的战争片相比,这部电影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安澜:以往我们拍战争片,通常是以某个人物为主线,而这次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拍的是群戏。既写国共双方的高层,同时也写底下的小人物们。我们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连队、一个团体,他们代表着在那个战争的年代,一代年轻人的经历和故事。
戏中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我们的队伍就像一个大熔炉,把所有的人都放在里边,最终一起为新中国而奋斗。
南方周末:电影为什么会采取衡宝战役为题材?衡宝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的特殊性在哪里?
安澜:在我们解放战争史上,只有这一仗横跨了整个开国大典。70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与此同时,前方的将士们仍在前仆后继,在炮声中敬了一个大礼,这是之前的战争电影都没有反映过的。因此我们想把这个场景搬上荧幕,让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了解到,在开国大典进行的同时,还有着将士为此而洒热血。
《太阳升起的时刻》剧组人员接受采访。 (郑可澄/图)
南方周末:据了解,整部电影总共有约3300个镜头,其中有约2700个战争镜头、约2500个特效镜头。在国内同类型的电影里面,这个数量处于怎样的水平?
安澜:这个数量可以说是相当多,包括原来八一电影制片厂拍的大决战系列等,都没有这么多。之所以要有密集的战争镜头和特效镜头,是因为我希望把战争拍得真实,希望把一场戏里不同的侧面都展现出来。
规模最大的一场戏,动用了11台摄影机,有的飞在天上,有的埋在地底下。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要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展现这场战争。例如一辆坦克开过来,有俯拍的镜头,有从地面上拍的镜头,有战士们冲出去的镜头、炸坦克的镜头。真正的战场每一瞬间都在变化,如果只用一个镜头,那很简单就过去了。
我们几乎每场戏都要埋大量的炸点,比如说我先拍一个大的全景,一百多个炸点全部炸完了。然后还要拍局部,再在一个人周围都埋上炸点。很多镜头还要通过特效去增益,例如电影中有一幕,狙击手的子弹啪的一声飞出来,我们就给子弹加上弹道,放慢它在空中飞的过程,然后打中了敌军坦克里的一名士兵。
南方周末:您之前提到过,始终以敬畏的心态,去还原战争的本来面目。怎么做到?
安澜:历史的真相与细节,很多已经无从查起。例如在衡宝战役,从1949年9月13日打到了10月16日,打了33天。到底哪个连怎么打的、哪个师怎么打的、某场战斗是怎么打的,根本一个字都没有提到,没有记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是大事不虚。
这时候,就得靠我们对那个年代的人的了解,根据那个年代人们的个性、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他们对自己追求,从而把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确定下来。大人物也是如此,我们通过了解林彪的性格、毛泽东的性格,再按照他们的性格走向,来给他们设计戏份。
南方周末:您曾提到,希望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挖掘年轻人在战场上真实的情感。现在的年轻人与当时的年轻人有哪些不同?二者之间又能找到哪些共鸣之处?
安澜:其实不同年代的年轻人之间是有共鸣的,这个共通点就是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只不过他们的生活环境、物质条件和氛围不一样而已。
例如我自己是知青出身,做过矿工等各种工作,后来我到了电影制片厂,从最底层开始做起,到制片主任,再到生产处长、厂长助理、副厂长。我那时就想着必须要把电影好好吃透,因为我爱它、我要干好它。
这是我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而解放战争时期的那一代年轻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理想,都想过自己要干什么,要怎样实现目的,这是最相同的地方。我们通过还原那个战争的年代,来展示他们的理想和梦想,除了形式和条件不一样之外,他们其实和现代人完全一致。
说到年轻人,我在剧组里的年轻演员当中看到了同样的热诚。饰演刘三柱的演员蓝飞洋腿也摔伤了,嘴也划破了,说实话看得我都忍不住掉眼泪。但他还是挺住了,完成了整个拍摄任务。这让我觉得当年的历史人物可爱,今天的年轻人也很可爱。
南方周末:您希望这部影片能够给观众带来哪些感悟和想法?
安澜:希望观众能够感悟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能够了解我们的共和国怎么来的。没有有担当的男人、有血性的军人,就不会有今天这个国家。
男人要有担当,军人要有血性,中华民族需要有这样的人,也需要崇敬这样的人。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崇敬英雄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庄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