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当无助而失落的时候,一杯酒就会调动人所有的情绪,而文人在此时饮酒赋诗,发内心之幽思,浇胸中之块垒,已经成为他们点亮生活乐趣的生活习惯之一。我们说到的陶渊明、颜延之、谢灵运无不如此,但不足以代表他们一个时代的文人诗酒言志的特征,如果再加上出身寒门的鲍照,就足以让我们从一篇篇诗酒作品中品味一个时代的酸甜苦辣。
鲍照,字明远,南朝著名文学家,诗、文、赋才华全面,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杰,也同样以诗酒言志闻名当时。然而与颜延之、谢灵运不同,鲍照出身寒门,先是以农耕为生,后来做过一些小官,生活困顿是与生俱来的遭际。所幸的是,晋宋之际,士族门阀势力走向式微,统治者开始重用寒门庶族,鲍照因此得以有学而优则仕的机会,可以改善生存状态。然而不尽人意的是,社会转型之中,庶族才刚有出头之日,世界再大,出身寒门的鲍照也不敢去看看。所以,他的诗酒之中浸满了底层人士的呐喊。
鲍照有一组乐府古诗,叫《拟行路难》,其中就有很多诗酒言志的佳作,来表达借酒抒怀的心情。他直言,“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但是他出身寒微,孤苦无依,所以又“吞声踯躅不敢言”,而酒给了他灵感和出口,让他得以以诗言志。
所以有一次和同为出身寒门的知己一起饮酒赋诗,评议时政,发泄寒门力量尚且弱小无奈,难以抵抗士族压制的苦闷,怅然生悲,于是诗人有感而发,直抒胸臆,又写下了一首《拟行路难》。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贫且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诗人开篇泼墨手法,一笔勾勒出饮酒赋诗的场景,因为心情郁闷,食不甘味,所以拔剑空对房屋中的柱子猛砍,忽然发现了无意趣,不禁长吁短叹。豪门子弟不学无术就能做高官、享厚禄,尸位素餐,而庶族子弟尽管才华横溢、勤勤恳恳,也难以有一展宏图的机会。这种生来就有的不平等在东京社会是一种常态,很少有人去问凭什么,但诗人却认为,富贵不该是天生就有,而是需要凭借后天的努力才应该得来的。所以他说人生苦短,大丈夫就应该奋力进取、建功立业,福荫家人。
然而事实上,没有靠山,付出再多的心血和努力,所受待遇依然是不公平的。既然不开心,倒不如归隐,回家种地去。日出而作,出门与父母告别,日落而息,回来陪在父母身边。躺在卧榻上逗逗孩子,再看看妻女织布时忙碌的样子,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岂不叫人向往,何况诗人本就出身农民。
当然,诗人的农耕生活,与普通农户还是有所差别,有安贫乐道的境界,也有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心态。但这些并不是诗人想要的,大丈夫生来就要建功立业,安能蹀躞垂羽翼?
蹀躞是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功能腰带,在南朝时期,是形容徘徊或艰难行走的样子。山东方言里也有蹀躞一词,意思是很失败的样子。鲍照在山东长大,此处用“蹀躞”一词,有可能兼具了很失败的意思。
想进取仕途,不尽人意,退隐田园又不甘心,无可奈何之际,使人不禁感慨:自古圣贤都是贫贱出身,何况我们又这么得孤傲、耿直!这是诗人用来自我安慰的话,实际上虽然有很多圣贤出身和生活都很贫贱,但毕竟是占少数的。世家出来的圣贤实际上更多,因为在家庭中几代人的耳濡目染,人才培养往往更容易。但在当时,士族往往又是世家,诗人要表达对他们的不满,难免就语言偏激。
倒是酒仙李白那句“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牢骚发得不留痕迹,容易让人信以为真。但李白的乐府诗受鲍照的影响也比较大,尤其在他的《行路难·其一》里那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和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如出一辙,实际上也是以鲍照此诗为典故,表达自己前途不尽人意的苦闷。
所以,酒在诗人的笔下,是灵感兴发的媒介,而在世人的肚中,就是情绪宣泄的良方,开心了,喝喝酒以示庆祝;不开心了,约上知心知己一起推杯换盏,说说心里话,酌酒以自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