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吴起台寺又称起台寺、起台。位于柘城县城东十五公里处。现为起台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吴起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传这里是战国初期著名军事家吴起东征伐齐的点将台。在柘城民间,吴起是“忠孝双全”的英雄。他所留下的点将台是柘城古代“七台八景”之一。
清乾隆年间遗存的遗存的《重修吴起台寺》石碑
一、动人传说,疑点重重
吴起台寺的来历及传说由来已久。清乾隆三十八年《柘城县志》记载:“吴起台,城东三十里,上有寺,於传为吴起行兵处。”吴起(公元前440--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另说今山东定陶区力本屯乡左岗人。战国初期著名军事家、改革家,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政治、军事上均有极高成就。著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武”。西汉伟大的历史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对吴起在魏、楚两国大展军事奇才,使之富国强兵的事迹进行了叙述。全篇以兵法起,以兵法结,中间以兵法作骨贯穿始末,尤其对吴起作为主将,一身清气,善于带兵,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叙述更感人肺腑。
文中这样记载:“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襄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这几句话的白话意思是吴起做魏国主将,给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捆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毒疮,吴起替他吸脓液。这样的将军士兵怎能不敬佩,怎能不凝聚军心,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呢?吴起著的《吴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为《武经七书》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有关思想,在历史上与《孙子兵法》齐名,并称“孙武兵法”。司马迁在《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中对《吴子兵法》给予了极高评价:“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这几句的译文是,太史公说:社会上称道军旅战法的人无不称道《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社会上流传很广,所以我不在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因此《吴子兵法》为历代兵家所重视,现有日、英、俄流传世界。这位杰出的军事家在起台这片热土也留下了璀璨的军事生涯轨迹。
据传在战国时期,魏国名将吴起率兵东征伐齐,在此地安营扎寨。齐国派钟丽春又称钟无艳、钟无盐(中国古代四大丑女兼才女)率兵迎战。正在两军对垒之时,忽报吴母病故。吴起深知尽忠难于尽孝,尽孝难以尽忠。再说战前易将乃兵家大忌,于是,他便毅然决定以国事为重,急令升帐点兵出战。吴起翻穿战袍白里朝外,骑白马以示尽孝。兵士们无不为吴起的忠孝子之心所感动,全体肃立挥泪致哀。此时寒风萧萧,飞雪飘零,哀声动地。魏军全体将士同仇敌忾,冲锋陷阵,双方激战于洮河一带,魏军一举获胜。
吴起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忠孝名将,在这里修起一座寺院,烧香叩头祭祀。于是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了吴起庙、吴起台寺、起台集,又有了现在的起台镇。
这优美动人的传说,情节生动、感人肺腑。《柘城县志》及李树峰编著的《柘城文史博览》、县地名办编的《柘城县地名考》均有记载,至今在我县民间广为流传。但这毕竟是传说,史籍缺乏详细记载,且疑点颇多。一是吴起是否在起台筑台点兵? 二是魏将吴起伐齐为何绕道宋国与陈国的交界处?三是吴起感人至深的忠孝故事是否真实存在?
二 深入调查,探寻胜迹
为了解惑释疑,探究吴起台寺厚重历史文化, 2019年5月26日上午,我和县政协常委、柘城文史资料主编李树峰、柘城县楹联诗词协会主席李少华,满怀对历史名将吴起忠孝精神的敬慕,驱车来到起台镇进行考究。起台集是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吴起安营扎寨筑台点兵之地。《柘城县地名词条汇编》记载:“战国军事家吴起,东征伐齐曾安营寨于此地。中军设于现在村南。现村址为当时的大营。大营摆的是阵,即“四街六头”即(东、西、南、北四街,东西、南北、东南、西北六头)。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起台集以寨墙为基础,呈南北长的椭圆形,东西稍窄。内部居住紧凑。一条南北大街同两条东西街在村内相交成两个十字形。近20年来,起台集逐步向外扩展,面积已超过2平方公里。人口3000多,回族占14%,现分起台北街、南街两个村委会。经镇党委副书记史本金引荐,我们专访了起台镇起台集已退休的曹国柱老师。曹老师年逾花甲,精神矍铄,不仅对吴起台寺历史颇有研究,更敬仰吴起的忠孝高贵情操。退休后,他专心致志探究吴起台的历史文化,还自费打印材料,积极向群众宣传吴起的忠孝精神。
朝代更迭,风雨浸蚀,寺院被毁,但仍有遗迹可寻。为了保护古寺文化,曹老师前几年发动村民捐款,在村东自家废地上建了纪念吴起的小庙。不大的庙院里,保存不少曹老师近年来收集的吴起台寺的石墩子、砖头、瓦片、石碑等遗物。他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起了吴起台寺的来历和吴起优美动人的忠孝传说,并对小庙里每件遗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庙院东门里处,曹老师手指一通残破石碑说:“这块碑是清代嘞,前几年,上面的字还能模模糊糊看清几行,多年风刮雨淋,现在啥也看不清了。”
还好,《柘城县地名考》对这通石碑有记载。此碑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吴起台寺,为纪念吴起而立的。碑文曰:“柘城东有名刹曰起台寺古迹也,而集以寺名……迄今二百余年矣……一以为魏吴起,曾筑台点兵于此……”“吴起曾伏于柘……境内有起台,起台者即起迹也。”此碑文不仅记载了重修吴起台寺的时间,还告诉人们“集以寺名”的历史。
离开小庙,曹国柱老师热情的领着我们来到起台北街,观看后人纪念吴起修建的吴起庙遗址。当年的吴起庙遗址早已荡然无存,扑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幢幢楼房。老人家手指一幢新盖的楼房介绍说:“吴起庙就在这里。过去这里是起台北寨门里路西,再往东走不远就是北寨门,两边是寨墙,寨墙外是两丈宽的海子。据说这里是吴起搭建营寨的地方。后人为纪念吴起,在这里建了吴起庙。庙的面积有半亩多地,盖有大殿、厢房。庙门口东边有一口井,据传吴起的兵马都是饮用这井里的水。井旁有棵几搂粗的老槐树,都称这树为“老槐爷”。传说吴起在这树上拴过马。这棵老槐树很粗,东边有一根树枝往东长,把住半边路。听老一辈人讲,从老槐树下过不能有疑虑,更不能多嘴。如说这树枝恁矮别碰着头喽,那树枝准会碰头;如果不介意走过去,就会顺利通过。关于这棵树的下落,《柘城县地名考》有记载:“相传为吴起栓马之树。后被本集焦家所卖。”
曹老师正说着,新楼房的主人走了过来。他叫李守志,听了曹老师说我们的来意,他愉快地告诉我们:“吴起庙解放前就没有了,上世纪50年代是一片空地,有一眼老井,井里的水很甜,“四清”(1960年)前不少群众还吃这井里的水。后来俺父母在这盖了两间房子,前几年我和弟弟建成了门面楼房。老井在楼房东旁,为了行人停车便利,盖楼时用石板盖上了。”他指着路边的一片水泥地说:“大概就在这下边。”吴起台寺,
说起吴起台寺,曹老师指着路东侧的幼儿园说,吴起台寺在吴起庙东南50米处,据传当年吴起的点将台就在这里,现在是起台镇中心幼儿园所在地。据考证,吴起台寺建于唐代中叶大力推崇佛教的时候,后来被毁,仅存一个高岗子。董老师说:“寺院是清乾隆三十八年重建的,规模很大,两节院占地3.6亩。大圆门楼,寺门旁立有一大匾上书“吴起台寺”四个大字。寺院有雄伟的大殿和厢房,建筑风格独特。寺内住有僧人,挂有一个大钟,钟声雄浑澄净,每当响起,能听五六里地。寺前院门前有一片空地,是僧人的菜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寺院改为学校,上世纪60年代寺院的砖用来盖公社大礼堂。”曹老师领着我们去看,我们发现幼儿园的后院墙全都是用清代蓝砖磊成。
吴起点兵台。据曹老师介绍,当年吴起带领的大军驻扎在今起台南边吴庄一带。现在起台镇政府所在地的十字大街,就是当年吴起的点兵台。点兵台有一丈多高,解放初还有两米多高。小孩经常爬上面玩。上世纪80年代末,镇里把点兵台规划为十字大街,用推土机推了好几天,才推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们放眼望去,那里仍然比其他地方高。
提起吴起台寺,曹老师滔滔不绝,兴趣盎然,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的故事。快12点了,他又领着我们去了起台村南边吴庄。曹老师说,这村传说是当年吴起屯兵处,后来吴起之母也葬这里。曹老师把我们带到吴庄南地一条干枯的小河边,他指着河北边金黄的麦田说:“吴起母亲的坟就在这地西边,解放后也就是1960年还有坟头。”等了一会曹老师又说:“吴庄都姓吴,他们自称是吴起的后人”。由于时间仓促,我们没去吴庄问个究竟。我们认为吴起当年在这里屯兵是真的,可是吴起是卫国左氏人,他不在家乡殡母却将母亲葬在异国他乡,这太悖于常理。这可能是后人为了烘托吴起的忠孝精神而编出来的。但不管怎样都是对吴起的尊崇和颂扬。此时随风翻滚的麦浪,仿佛在欢迎我们来此探古寻迹,河畔那哗啦啦响的树叶,好像在为我们讲述吴起在起台点兵的故事。
三、依据历史,澄清真实
传说与历史是相互交融的,不能说传说就是历史,也不能否认传说在历史中的价值。我们从历史中找到传说的依据,才显得传说的内容情节更加充实,让人们代代传颂。吴起台寺动人的传说,感动了一代代起台人,并为柘城厚重历史文化增添了异彩。但由于历史久远,传说的内容往往被人们反复叙述,与真实历史相差甚远,值得探究和澄清。
(一)吴起台寺历史悠久。在无其他史书记载的情况下,我们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吴起台寺时的碑文“吴起台,城东三十里上有寺,於传为吴起行兵处……集以寺名,迄今二百余年矣”来分析,吴起台寺清乾隆三十八年只是重修,集以寺名,在200多年前即明朝万历(1573年)以前就形成了。由此推断,吴起台寺始修的时间一定更早。大概在唐朝中叶大力推崇佛教时期,当时全国各地普遍修建寺庙,人们为纪念吴起,又在吴起庙南点将台处,建起吴起台寺。当初,此处有露水集,明朝建立后,来这里居住的移民逐渐增多,形成村落,村名为吴起台寺集。真可谓是历史悠久。
(二)筑台点兵应该是吴起扶楚攻宋时。从“於传为吴起行兵处”,“吴起曾伏于柘”来分析,战国名将吴起在起台筑台点兵,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那么筑台点兵是何时呢?传说故事说魏国派吴起率兵伐齐时,吴起伐齐史书有记载,司马迁《史记·魏氏家第十四》中记载“魏武侯九年(公元前387年)使吴起伐齐至灵丘。”灵丘在今山东藤县东,这无人质疑。但是否此时吴起在今起台安营扎寨筑台点兵,却无史书记载。《柘城县志》与李树峰编著的《柘城文史博览》、县地名办编著的《柘城县地名考》均有记载,也都是用“相传”、“於传”二字。再从当年吴起伐齐形势来,当时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它西邻秦国,东与齐国和宋国相邻,南与韩国、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武侯在吴起的辅佐下国富兵强,既然魏国东与齐国相接。吴起率兵伐齐为何不直线进攻,却绕道宋国与陈国的交界处设置点兵台?若在此处设置点兵台伐齐,中间还隔着宋国呢,实在令人生疑。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公元前421年鲁穆公任名吴起为将,大败齐军。鲁、齐两国在今山东一带,更不会在楚地盘(今起台)交战。那么这就很有可能是在吴起辅佐楚悼王时期。司马迁在《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记载,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很快国力强盛。“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意思是说(楚国强大了)于是南平定百越,向北吞并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战国策》也有同样的记载。《柘城县志》和李树峰著的《柘城通史》均记载战国时期柘城称“株野”属楚国。网上也显示,陈国始建于株野(今柘城胡襄镇),后迁都宛丘(今淮阳城关一带)。吴起投奔楚国前,株野已属楚地。今起台的地理位置,当是宋国和楚国的交界处,当时宋国尚未灭亡。吴起北并蔡、陈后,第一个要灭掉的国家当是宋国,楚军攻宋,在起台一带驻军合乎情理,完全有可能。因此,我觉得吴起在今起台筑台点兵,不会是魏伐齐,而应该是楚国北并陈国、蔡国后攻打宋国之时。
(三)忠孝故事为文人运作。吴起忠孝是吴起台寺传说故事的精髓,感动了一代代起台人,但经考证故事缺乏真实性。
1. 历史上吴起并非是一个孝子。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记载:“与其母决,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不复入卫”。隧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译文:吴起(杀死了三十多个讥笑他的人出逃卫国)和母亲分别时,他咬破自己的胳臂说:“我吴起不做卿相就永不回卫国”。于是吴起拜曾参之子曾申为师。过了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回去奔丧,曾申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去了鲁国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国国君。这段文清楚地记载吴起之母是死在他历仕之前,而不是数十年后魏武侯派他率兵伐齐之时。魏武帝曹操曾这样客观地评价吴起 ,“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不敢动向,在楚则三晋不敢有谋。”意思是吴起为了前程不惜杀了自己的妻子,花光了自己的积蓄求官,母亲去世也不回家奔丧。但他在魏国时秦人不敢向东拓展,在楚国的时候,魏、韩、赵不敢谋划楚国。唐代诗人唐彦谦在《客中感怀》一诗中也留下了“贪名笑吴起,说国叹苏秦”的千古绝句。由此来看关于吴起忠孝的传说故事与历史大径相庭。
2.公元前387年,魏使吴起率兵伐齐不可能与齐国钟离春即无盐娘娘对决。史籍记载钟离春极有才华,但因貌极丑,40岁不得出嫁。她自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四点危难后,才深受齐宣王赏识封为王后称娘娘。因齐宣王佩服无盐娘娘的才能,不爱无盐娘娘容貌,故留下了“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一说。当年魏伐齐时,齐国不是齐宣王执政,而是在他之前的齐康公吕贷(公元前404年—前386年),齐宣王(公元前306年—前301年)在位19年,两人执政相隔七、八十年,不可能时光倒流,让后来的齐宣王王后无盐娘娘带兵与吴起对阵打仗。
事实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会流传吴起忠孝的故事呢?这要从我县“七台八景”说起。我县的“七台八景”是清代中期编篡《柘城县志》时所定,当时清政府规定各县必须找出“七台八景”记录在案。于是我县的“七台八景”便在一些文人运作下产生了。吴起台寺是我县名胜“七台”之首。吴起是杰出的军事家。他善于用兵,廉洁随和,治军得民心,治理地方得民心。他扶楚变法富国,功勋盖世,因辅佐楚悼王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令人嘘唏不已。文人同情他,更敬重缅怀他。于是,为了提升吴起台寺的美誉度,文人们便在史籍记载“魏武侯九年使吴起伐齐”的基础上,生枝加叶杜撰了战国时期,魏国名将吴起率兵东征伐齐,在此地安营扎寨。齐国派钟丽春又称钟无艳、钟无盐率兵迎战。正在两军对垒之时,忽报吴母病故。吴起深知尽忠难于尽孝,尽孝难以尽忠。再说战前易将乃兵家大忌,于是,他便毅然决定以国事为重,急令升帐点兵出战。吴起翻穿战袍白里朝外,骑白马以示尽孝。兵士们无不为吴起的忠将孝子之心所感动。魏军全体将士同仇敌忾,冲锋陷阵,双方激战于洮河一带,魏军一举获胜,这段吴起动人的忠孝故事。这故事虽是杜撰,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军事家吴起的尊崇,对家乡的热爱和美好事物的向往。
四、文化厚重,意义非凡
吴起在做人上历代备受非议,但都十分敬佩他治军理政的才华,公认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一生无败绩的文武双全将军,是我国军事上一颗璀璨的明星。2400年前他不论是在率兵东征伐齐时,还是在辅佐楚楚悼王,北吞并陈国、蔡国攻打宋国之时,都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那片筑台点兵的大地上,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现在我国有两地以吴起命名纪念他,一是陕西省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1819年,清朝在靖边县首次设立吴起镇,相传魏国大将吴起曾在这里驻兵戍边,为纪念吴起而命名。1935年,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成为长征落脚点。1942年设吴起县,不久改为吴旗县,2005年10月正式更名为吴起县。遗迹现在吴起县建有吴起广场,中心有吴起雕像。该县现在已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二是河南柘城县起台镇。相传吴起曾在此地安营扎寨,筑起高台点将练兵。后人为纪念吴起在此筑寺祭祀,名为“吴起台寺”,简称“起台寺”。1949年设起台区,1958年调整为起台公社,1984年改革为起台乡,1989年撤乡为起台镇。现在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起台集,有吴起庙、吴起台寺、点兵台、点将台、吴起军马饮水井、吴起当年屯兵处、吴起当年栓马处等遗址,文化底蕴厚重。这对于研究我国著名军事家吴起,加快文化产业开发,发展文化遗迹旅游,建设文化名明村、名镇、名县,都具有重大意义。
往事两千年,遗存已难见,但吴起遗迹及动人传说故事已成为起台镇一张亮丽的名片,这不仅是起台人的骄傲,也是我们柘城人的自豪。在我们调查离开起台时,曹老师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缅怀历史名人的丰功伟绩。经起台镇党委同意,拟采取群众自愿捐款的方式,筹建历史名人纪念馆,分为吴起纪念馆、革命英雄前辈董存鹏(解放战争1947年——1949年,任大梁区区长,在起台一带开展革命活动,被誉为传奇英雄)纪念室,让起台人世代传承吴起的忠孝精神和董存鹏等革命前辈的光荣革命传统。我们深信依托厚重的吴起遗迹文化,大力开发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游,起台集、起台镇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张庆常 史本金
编辑:魏俊宏 陈雁飞
原标题:起台寺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