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抛开诞生于开国战争中的洪武朝将帅,提起明朝的名将,戚继光可能是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
他身上的标签很多,因此也被不同年龄层不同时代的人所熟知。
- 我们知道他是抗倭名将、民族英雄;
- 在军事史中,我们知道他是中国军事体制近代化改革探索的先驱,其著作影响至今;
- 在明清鼎革之际,他被赞誉为“大国干城”,“勋明泰斗”,儒将风范令文武两途叹服……一个生在重文抑武时代的武将,能得到这么高的知名度和评价,与之匹肩的恐怕只有岳武穆了。
与戚继光齐名天下的,是他的部下,作战能力极强的”戚家军“。
上图_ 戚家军
戚家军,成立于江浙、成长于抗倭战争、成熟于蓟北,在战火频仍的明末时代,担当着大明的救火官东征西战,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无论是在江浙围剿倭寇、还是朝鲜战场进击日本大名,乃至在辽东战场鏖战后金重兵,戚家军都表现出强劲的战斗力。
明代募兵制在嘉靖年间进入“大跃进”时期,精兵飞扬跋扈、弱卒不堪一战的弊端已初见端倪。而戚家军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离不开戚继光严格的练兵方法——即侧重于兵员招募与军营编制、在这基础上才是操练与作战。
他的第一批部下,是绍兴籍的三千士卒。经过他的训练后,军容严整、战斗力大幅提升,在嘉靖三十八年全歼进犯洮渚的倭寇,大挫倭寇的士气,一改往日官军弱不经战的风貌。
上图_ 戚继光(1528年-1588年)
这其实就算作当时明军中的精锐了,但依然达不到戚继光的要求。在戚继光看来,这些士兵贪图军功,有时竟然拿百姓和伤兵的人头充作军功,而精于算计的他们在面临弱小倭寇时尚能够做到听从号令上阵杀敌,而在面对旗鼓相当或者更为强大的敌军时,便会畏缩不前,无论主帅如何号令都不能使之冲锋陷阵。这些都是兵源出现了问题——“缘兵皆市井之徒,性殊狡猾”,他们作战是为了个人赏金,而非为了保境安民。
这些都是当时整个明军的通病。在明朝开始大规模进行募兵制之后,军队的“雇佣兵”化日渐严重。
- 一方面不断扩张的军力消耗着国库;
- 另一方面这些士兵是为了个人的赏赐而战,动辄哗变叛乱,甚至集体倒戈也屡见不鲜。
在面对战斗力稍弱的军队尚能奋勇杀敌,一旦遇到恶仗险仗、尤其是大规模战役,明军阵营内部都难免出现分崩离析的现象。
戚继光正是因为预见了这一点,因此决意要重新招募军人。他在目睹了义务人民械斗的场景后,赞叹“其气敌忾,其习慓而自轻,其俗力本无他,宜可鼓舞,及今简练训习,即一旅可当三军”。亲自招募四千人之后,真正的戚家军才真正成立。
上图_ 鸳鸯阵模型
随后,戚继光在新编制的基础上创造了因地制宜的鸳鸯阵。
鸳鸯阵的基础单位为一队十一人:队长一人负责指挥,最前面是两个长盾兵负责防御,两侧是手持三米多的狼筅兵,负责分散敌军军力、杀伤前排敌军精锐;随后是四名长枪手,在中距离杀伤躲过狼筅的敌军;最后是两个镋钯手负责警戒与支援。
戚继光摒弃了卫所和营伍两种军事编制,而是通过层层选取的方式,从将领到哨官到哨长到队长到士兵,自上而下自行挑选。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够保证士兵之间的团结,而戚家军所擅长的鸳鸯阵最需求士卒之间的默契与团结。
在随后的战争当中,这支戚家军创造了神话般的胜利,其神话不在于如何重创敌军,而是自身伤亡少到可以忽略。从这里我们不难从侧面看出一个事实——那就是戚家军的江浙岁月,所面对的是一群海盗穷寇,他们为财而战、为盗而练,因此算不上强劲的对手,一旦一鼓而破之后,追亡逐北立刻能使之尸横遍野。鸳鸯阵也好、狼筅克敌也好,都只能是减少伤亡或扩大战果的辅助因素,真正左右战局、使得戚家军战无不胜的,是他们精诚团结、果敢忠诚的军队风格。
上图_ 虎蹲炮是戚继光军最常用火器,射程不远,适用于山地作战
上图_ 五雷神机,是戚继光在北方战线防卫蒙古军队时的发明
不过真正让戚家军和戚继光扬名天下的,不仅仅是江浙的征剿倭寇,更多的是长城边守御北虏。
戚继光被提拔入京师后,便被任命为首都卫戍部队高级将领(神机营副将)、边防军总司令(总理蓟、昌、辽、保军务,总兵以下俱听节制),全面整顿京师北面长城防务。
他当时提出了北伐问罪、主力决战、整顿防御三个方案,但忙于变法改革、无力组织大规模战争的明廷选择了御敌于国门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戚继光主张通过自己训练的戚家军作为种子部队再去训练其他边防军,虽然他生前没能实现,不过天启年间终于付诸行动——虽然最终失败,但依然说明这个策略是明廷上下所认可的。
上图_ 《练兵实纪》 是明代军事著作。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
上图_ 《练兵实纪》 是明代军事著作。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
北方练兵,组织和装备成了第一要素。
不同于南方戚家军,北边防线作为天子眼前、畿辅近郊,军队规模更为庞大,南方的阵法和编制已经不再适用。面对新敌人,戚继光继续发扬他组织严密、精通阵法的擅长。
在他的整顿下,明军的开始训练为数众多的车营部队。车营部队一共有五个部分:
- 正兵队——左右各三人分别负责发射火器,协助两人;
- 骑兵队——四人分别装备鸟铳、长刀;
- 马兵队——鸟铳长刀手二人、快枪兵两人、镋钯火箭兵二人、刀棍手两人、枪棒手两人;
- 轻骑队——弓刀队四人、镋钯火箭兵两人、钩枪兼射四人;
- 步兵队十人。
这种阵法的设计目的,在于“不必挑濠而濠之险在我,不必依城而城之势在营”,步步为营使得习惯掳掠的蒙古军进退失据。战车相互连接则防御严密,能够躲避弓矢,而其自身配备的众多火器则能够远距离有效杀伤敌军,内部又有众多随时准备出击扭转战局的骑兵与步兵。
上图_ 戚家刀
万历元年,蒙古“小王子”与董狐狸入侵长城防线、戚继光率军奔赴喜峰口,击败蒙古军,差点生擒董狐狸;董狐狸侄子董长昂随后再次进犯,又被戚继光击败。万历二年,戚继光击败董长昂叔父董长秃并活捉之,吓得董狐狸赶来请求归顺,并且放回之前劫掠的物资与百姓。
戚继光负责的蓟镇边关在一连串的胜利之后终于迎来和平,其编练的戚家军也达到了鼎盛时期。蓟镇戚家军的特点,在于多营阵、重火器,以弥补部队机动性不足、骑射不及蒙古军的劣势,利用步骑车协同作战,攻守兼备以致“虏望而生怯”。
战争之外,戚继光将目光瞄向未来,认为战争的热兵器化时代即将到来,应该为了新式战争模式采取新的选兵选将、练兵造械的方法——不过没被采纳。
上图_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
可惜的是,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戚继光的调离,戚家军的发展就止步于此。但他练兵的成果依然影响着后人,明末孙承宗、袁崇焕相继督师蓟辽,其练兵便采用了戚继光先选兵后练阵的方法、并且采用车营骑兵与步卒协同作战的模式以应对耐久力和机动性更强的后金军。
尽管最终攻守之势相逆,但成败终究掩盖不了一支军队在特定时代特有的辉煌。时过境迁,“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的口号,依旧响荡在中国。
文:左光斗
参考文献:
张廷玉《明史.戚继光传》
王兆春《从<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看戚继光对古代军事学的贡献》
戚国祚《戚少保年谱耆编》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