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苏轼生于诗书世家,他自幼饱读诗书,浸润笔墨,沾染文化气息。蜀地的秀丽风光孕育了苏轼的创作灵性,少年时代便小有名气,展露峥嵘。嘉佑元年,苏轼在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的陪同下,一起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父子三人同中进士,成就了“一门三进士”的佳事。后在欧阳修的提携下更是名噪一时。嘉佑元年,苏轼在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后值王安石变法,因与其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后因“乌台诗案”,苏轼几近乎被捕入狱,因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逃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贬黄州,此后心灰意冷,郁郁不发,只每日寄情山水,寻求心灵的解脱。《赤壁赋》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创作。
苏轼曾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屡遭贬谪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反而让他更加坚强。苏轼是一个豪迈的人,却被禁锢在世俗的牢笼中无法挣脱。他忧国忧民,但满腔抱负却无法施展。曾几何时,他也是三元及第的大宋第一人,而如今饱经命运打击的他却只能将这些落寞独自品尝。这中间的落差足以消磨一个人的意志,但是他并未放弃,而是用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去面对这些磨难。他也曾想过,寄情山水,一去了之,但他的内心的责任与他的傲骨,让他放弃这种想法,他不愿连累别人,更不愿违背自己的初心。他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即使前路再艰难,即使他的身体已经年迈,他仍保持着一颗豁达的心,任由风吹雨打,我自无畏无惧。他的这种不羁与豪迈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去品读。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令无数后人折腰的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人道是”,下字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但苏轼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故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可以想见,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气势。苏轼之所以浓墨重彩的描写周瑜,是因为他也想像周瑜一样守卫自己的国家。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然而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
苏轼这首词让人赞赏的不仅是它大气磅礴的语言,恢宏阔大的场景,更令无数后人倾倒的是他有志报国的豪迈情怀。屡遭贬谪的苏轼,没有怨愤,而是用一颗豁达的心去包容,仍旧满怀忧国忧民的初心,让人肃然起敬。
文 | 渐之(三度平台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