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
译《鉴》
魏国设置国相,田文当选。
吴起对自己的落选感到不爽,私下找到田文说:“咱们比比功劳如何?”
田文说:“可以啊。”
吴起说:“统领三军,使士兵无惧战死沙场,使敌国不敢图谋我们,你比得上我吗?”
田文说:“这点,我不如将军。”
吴起说:“管理百官,爱护百姓,富国强国,你比得上我吗?”
田文说:“这点,我不如将军。”
吴起说:“镇守西河,使秦国不敢向东侵犯,使韩国、赵国顺服听命,你比得上我吗?”
田文说:“这点,我还是不如将军啊。”
吴起提高嗓门说:“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但地位却在我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田文说:“现在,国君年幼,国家前途命运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朝廷大臣心思各异,民间老百心存疑虑,在这种关头时候,是把国相职责嘱托给你呢,还是嘱托给我呢?”
吴起沉默良久后说:“还是该嘱托给你啊!”
ps:“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也叫田文,但孟尝君是齐国贵族,和魏国国相田文不是同一人。
品《鉴》
1
吴起没被提拔为国相,便心情不好,以致跑去和田文理论,这一方面说明吴起是个“胜心”很强,且极其看重功名和权位之人,同时也体现出他作为将军的直率性情。
有人认为这件事说明吴起不够沉稳,甚至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这不一定恰当——吴起是著名“战神”,不沉稳的话是拿不下那些赫赫战绩的;至于说他政治上不成熟,难道非要笑里藏刀、私下使坏和暗地排挤才算成熟?“巧诈不如拙诚”,人与人之间,坦诚走心,常常胜过尔虞我诈,后者的远期副作用实在太大。
2
魏国选田文做国相,是有讲究的。
当时的魏国,国君年少,百官未归心,人民不信任,朝野都心存疑虑,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老成持重、善于协调的田文是稳妥的国相人选。
而吴起虽然战功赫赫,且才能足以“统帅三军、治官安民、镇守边疆”,但他性格强势、德行有亏,让他辅佐少主,协理朝政,魏氏很难心安。
3
“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史记·吴起传》
在《史记》中,司马迁引用了鲁国人的这段话介绍吴起的背景。从中可以看到:吴起出生于富有家庭,曾倾家荡产四处谋官而不得,因遭人耻笑,他曾杀了30多个人,逃跑前,他和母亲的诀别词是“不当大官,誓不回国”;后来,他为实现誓言,做出了“母死不奔丧”、“杀妻以求将”等残忍薄行之事。在强烈的权力欲望的驱使下,吴起辗转多国,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卿相”之位,但他最终结局却十分悲惨(吴起之死,我们将在后续聊及)。
晋升,是职场永恒的主题。职场中人,进取心是十分必要的,它能激励我们不断向上向前,成就一番事业;但如果过度贪求权位,甚至因此而不择手段,就很可能因才不配岗、德不配位而成为无根浮萍和众矢之的,难长久,难善终。
切己体察·对境炼心
功名面前,我们如何自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静读资治通鉴”,我们将一直专注于《资治通鉴》的学习,并在品读过程中旁通其它传统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