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春天来了,大地回暖,经冬的枯草又绿了,老树抽发新芽,正是踏青寻梦的好时节。面对如此春光美景,人们的脑海中难免会诗意萌发: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古人的一首《春日》诗,娓娓道来,通俗如话。这首诗从字面意思看来,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其实,这首诗的本义并不是一首记游的风景诗,而是一首劝人就学向善的哲理诗。因为诗的作者从未到过泗水,泗水只是作者心中的一种想象。泗水是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一条河流,又名淇水,发源于山东省蒙山南麓,经泗水县、曲阜市及兖州市注入南阳湖。
诗的作者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所处的时代气,是南宋与金南北分治的特殊时期,朱熹无从渡淮而至鲁境,所以,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北上到达泗水之地。作者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是因为泗水和一个人有关,那就是孔子。春秋时期,孔子曾带领弟子们在泗水河边游玩、论辩,弘扬儒学。
潜心理学的朱熹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追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虽为说理,但是,诗中却不露一点说教的痕迹,也只有朱夫子这样的大学问家才能这样的“得心应手”。
朱夫子的哲理诗大多写得都“自然流畅”而不造作,比如他的《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一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鉴”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诗题本为《观书》,意在讲为学之道的,要是空发议论,肯定干涩无味,但是,作者却抛开书本,而写方塘,一下子就将人带入一种“境界”中——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如果当作风景诗来读,是十分生动的,尤其是头两句,画面感就非常强,给人一种代入感,有身临其境的享受。
其实,这首的本义并非专写眼前景,而是“借物以明道(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来抒发胸中情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如此一来,“方塘”其实是指一个人的学识情怀,只有不断学习、汲取更多知识,才会如此清澈与丰富。
朱熹还写了一首《劝学诗》,其诗曰: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据说,许多日本人都熟习此诗,年轻学生都将其当作座右铭。
朱熹一生留下了大量诗文,你的记忆中,朱熹还有哪些诗句让你念念不忘呢?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