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诗词赏析 > 好皇帝朱瞻基做了哪些有违人伦和常理的荒唐事?朱瞻基干了4件!

好皇帝朱瞻基做了哪些有违人伦和常理的荒唐事?朱瞻基干了4件!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好皇帝朱瞻基做了哪些有违人伦和常理的荒唐事?朱瞻基干了4件!


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1435年在位,年号宣德,庙号宣宗。他出生时,明朝已立国30年,曾祖父朱元璋在这年去世,爷爷朱棣在这年开始发起靖难之役,等他记事开始,爷爷已经成功推翻朱瞻基的堂伯父朱允炆的皇位,朱棣登基做了皇帝。在他6岁的时候,其父,即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随后朱瞻基自己被立为皇太孙。整个明朝历史上,只有两次立过皇太孙,为什么才两次?因为明朝皇帝大多数短命,死的死后还没有孙子。朱棣只有3个儿子,同父同母的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相比朱元璋有26个儿子,简直太少了。3个儿子,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不算多,所以,可以想象,朱棣对儿子们的疼爱。作为皇长孙的朱瞻基,自小就得到祖父朱棣的疼爱,经常带在身边,甚至出征漠北也带在身边。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朱瞻基,其优越感、自信心非常人可比。27岁那年,朱瞻基登基为皇帝,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龄,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年龄。

少年时代的朱瞻基,对经史子集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以至于他的老师经常向他的祖父朱棣和父亲朱高炽告状,朱棣对这事表现出明显的不关心,因为朱棣作为皇子的时候对那些玩意也不感兴趣,好在朱瞻基对骑马射箭、舞刀弄棒很感兴趣,这点和朱棣十分相似,其实这两个人长相也很像,朱瞻基算是得到爷爷真传。朱瞻基在位只有10年,和他父亲朱高炽在位时间加在一起共11年,这个11年在史学界被称为 “仁宣之治”。“贞观之治”共22年(627年-649年) ,文景之治39年(前180年-前141年),史学界把这11年上升到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相同的高度,这足以说明朱瞻基不简单。少年时代的朱瞻基虽然不爱上那些老学究的课,但不是说朱瞻基就不明事理,相反万历皇帝朱翊钧少年时代学的很好,却没把皇帝当好,书读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关键还是靠举一反三和悟性。名声这么好的皇帝,却干了许多有违人伦和常理的事情。对别的帝王来说,这些事只要干了一件,就不得了了。朱瞻基干了4件。来说说:

第一,杀师。天地君亲师,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但是,朱瞻基当了皇帝后把他的老师戴纶给杀了。戴纶,山东高密人,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是同乡。既然能给皇太孙、皇太子当老师,那肯定是得到朱棣、朱高炽的高度信任的,朱棣曾对朱瞻基说:“汝得戴纶,若唐太宗魏征”。可见朱棣对戴纶的重视。戴纶是个兢兢业业的好老师,学识丰富,工作严谨,也自以魏征为榜样,敢于谏言。朱瞻基不好好学习的情况被他一一记录下来,及时报告朱棣和朱高炽,惹得朱瞻基不高兴,《明史》载:“太孙由此怨纶。”师生的这段交际肯定没有给朱瞻基留下好印象,但这些都是小事。朱瞻基即位后,戴纶被提拔为兵部左侍郎,这是个很大的官,可见朱瞻基还是讲师生感情的。

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登基后不久,下旨要求游猎,结果戴纶“封驳”朱瞻基圣旨,请求停止游猎的行为,戴纶说,皇上刚刚登基,应当以国事为重,不能贪玩。“封驳”圣旨就是不执行圣旨,把皇帝的圣旨驳回去,这事汉代以来就有过,这是臣子为纠正皇帝错误采取的极端方式,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违抗圣旨、抗命不遵。发生这种事,一般来说皇帝会生气,但很少会杀人。一开始,朱瞻基也没有杀戴纶,而是把戴纶贬到安南(越南),后来找个理由把他从安南带回北京,自己审问戴纶,戴纶当着很多人的面,坚持自己没有错,还是以忠臣自居,站在高高的立场上,估计说了些比较难听的话,让朱瞻基的自尊心受到打击,戴纶被朱瞻基命人乱棍打死,本来还要满门抄斩,被杨士奇等大臣劝住,改为抄家,将家人发配边远地区或入宫为奴。

年轻气盛的朱瞻基杀了自己的老师,只是因为老师直言犯上。笔者觉得朱瞻基杀戴纶的确是个败笔,戴纶这个魏征没做成。魏征不是那么好做的,首先直言进谏本身就是个技术活,要选择好时机,当然,更要遇到好领导。知道魏征的人很多,知道戴纶的人却很少,一来因为魏征是伴君如伴虎而得以善终,二来魏征的说话的确很有技巧,看似不给皇帝面子,其实处处给皇帝留了台阶。回过头来说,朱瞻基上学的时候你就老打小报告,本身就没有什么好感,二来在明初还是尚武的时代,皇帝游猎本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清代的木兰围场贯穿始终,你戴纶上纲上线,把刚刚登基的皇帝说成是贪图玩乐的昏君,对于深受祖父朱棣疼爱,以天纵英才自居的朱瞻基实在是莫大的羞辱。人还是不要自视甚高的好。

第二,杀叔。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在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有实战经验,很会带兵,史载他从朱棣驾崩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朱棣驾崩后不到一年,仁宗朱高炽驾崩,朱瞻基即位,朱高煦经过精心的准备后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实际上,朱高煦并未杀任何朝廷命宫祭旗,也没有攻城略地,要说谋反,最多还是处在谋划部署阶段。得到消息的朱瞻基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决定御驾亲征,中央军很快包围了朱高煦的乐安城,朱高煦未放一枪一弹,只身出城投降。群臣劝朱瞻基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怎么说?他说:“彼固不义,祖训待亲藩自有成法。”就是说,二叔朱高煦虽然不义,但如何处置祖训当中有规定。“群臣复言:《春秋》大义灭亲。”就是说大臣们都说,《春秋》里说了,大义灭亲。“上却之”,就是朱瞻基拒绝群臣的大义灭亲建议。然后,朱瞻基“以群臣劾章示煦”,就是朱瞻基把大臣请求大义灭亲的建议拿给朱高煦看。 “煦顿首言:臣罪万死万死,生杀惟陛下命。 ”是说朱高煦认错,并表示生杀由皇上定。“上令煦为书,召诸子同归京师”,朱瞻基告诉朱高煦,叫朱高煦给儿子们写信,一起回京师。朱高煦有多少个儿子?12个。一起回了北京。回到北京后,朱瞻基亲自写了一篇工作总结,把平叛工作的起因、必要性、经过、结果等介绍了一下,字斟句酌后,下发之县团级,层层传达学习,要求大家紧密地团结在朱瞻基周围,把大明的江山保护好、发展好。这一总结迅速占领高地,成为此后人们认识这段历史的权威资料。

明史载:朱瞻基擒朱高煦返京路上,路过三叔朱高燧的封地附近,这时候有大臣上书:“赵王(朱高燧)与高煦共谋逆久矣,宜移兵彰德,擒赵王。否则赵王反侧不自安,异日复劳圣虑。”翻译一下就是,你三叔和二叔共同谋反很久了,应该顺路把你三叔也抓起来,否则下次三叔造反,皇上您又得御驾亲征,很麻烦。朱瞻基说:“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翻译一下,我爹朱高炽对我两位叔叔十分疼爱,二叔谋反是他自己自绝于天,我不得不抓他。没有证据证明三叔谋反,我不能抓他,否则对不起我爹朱高炽。后来,朱瞻基传召给三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兵马。

明史上的这段故事相当精彩。大家看了都觉得朱瞻基大仁大义,形象高大上,错都在朱高煦。朱瞻基将二叔废为庶人,将其一家软禁在北京西安门内逍遥城里。再后来,二叔被朱瞻基烧死,12个儿子全部死了。二叔被灭门。三叔经此一吓,老老实实,这一支一直传下来直到明亡。

看了这段文字,有何感想?

第三,废后。皇后母仪天下,岂能随便废?许多皇帝想废后,都办不到,比如万历皇帝。明朝第一个废后的就是朱瞻基。朱瞻基的皇后是爷爷朱棣选定的,姓胡,山东济宁人,但是一直未能给朱瞻基生儿子,加上体弱多病,朱瞻基不喜欢他。朱瞻基喜欢的是山东邹平人小孙,小孙给朱瞻基生了长子朱祁镇,朱瞻基是快三十岁才有了儿子,明代皇帝平均寿命才30几岁,所以朱瞻基的高兴可想而知。

朱瞻基一直不喜欢胡皇后,早想更立孙贵妃为皇后,但胡皇后没有过错,加上母亲皇太后和群臣反对,没有借口。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孙贵妃生朱祁镇,在朱祁镇出生不久,就有大臣上表请求立他为皇太子。胡皇后很贤惠通达,也主动表示早定国本。按照明朝皇位传承的嫡长子继承制,皇后亲生的儿子才是最佳人选。因而,此时虽然胡皇后没有子嗣,但毕竟年轻,或许日后会有皇子。马上立朱祁镇为皇太子,明显有些操之过急。但是,朱瞻基还是于次年二月册立朱祁镇为皇太子,当时朱祁镇尚不满3个月。

虽然朱祁镇不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但是,因为立太子事关国本,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所以群臣对立太子是基本不持异议的。立完太子,母以子贵,朱瞻基就开始着手废后了,他多次召见张辅、杨士奇、杨荣、蹇义、夏原吉等大臣商议废立皇后之事,大臣基本都认为胡皇后没有过错,不应废去。

但朱瞻基心意已决,无奈的杨士奇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希望对“无过而废”的胡后待遇不变。二是建议朱瞻基开导胡皇后,让她自己上表请求辞去中宫。胡皇后识时务,请求辞去中宫,但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不同意,朱瞻基保证以后对两宫一视同仁,不分薄厚,张太后最终勉强答应。宣德三年(1428 )三月,即立太子的第二个月,朱瞻基废胡皇后,立孙贵妃为皇后。胡废后果然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时常出席宫廷重要活动,座次在孙皇后之上,还是张太后的座上宾。

数年后,朱瞻基心生悔意,说“此朕少年事”,就是当时年少无知的意思吧。不管这么说,这么难的事被朱瞻基很快就搞定了,也可以看出朱瞻基办事能力很强。

此事的成功,主要还是由于皇后无子且体弱多病,与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不一样,万历那会,虽然皇后无子,但万历郑贵妃的儿子是皇三子,中间还夹着长子朱常洛的母亲,难度更大。

第四,培训宦官。相对于前三件事主要是个人喜好和恩怨而言,这件事是更大的事,事关国家体制机制的变更。汉唐宦官危害甚烈,宋以来至明初,对宦官多有警惕,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太监)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这才20多年,朱元璋的曾孙朱瞻基就在大内办起了皇家太监士官学校,安排饱学的翰林来给小太监们上课,让太监有文化。目的就是让太监帮助皇帝处理文书,大内只有皇帝一个人有文化,想咨询个事情也不方便,没文化的太监传个信都传不清楚。后来,太监有了批红的权力,批红本来是皇帝要做的事情,但是,文山会海,案牍劳神,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夜灯唯许月华侵”的干劲。批红相当于盖章,就是把皇帝的旨意抄在奏章上,不要小看了盖章的权力,以前老百姓要盖个章,还是很难的,前几年,河北的一位兄弟为了办个出境手续,从北京来回河北某地六七趟还是没搞定。后来,司礼监实质上成为内廷的另一内阁,其掌印太监实际已成为与外廷内阁首辅对应的 “内相”,可见太监干政之深。培训太监对明朝此后的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太监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太监干政的恶果将由朱瞻基的后代子孙来品尝,明朝第一个大太监王振就忽悠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导致朱祁镇被也先俘获,由此衍生一系列悲剧。

洪熙十年(1435年)1月31日,当了十年皇帝的朱瞻基病了不久就驾崩了。临死前发了个遗诏“朕以菲薄,获嗣祖宗大位,兢兢夕惕惧,弗克负荷,盖今十有一年矣,而德泽未洽于天下,心恒愧之。比者遘疾日臻弥留,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数,惟不能光承列圣之洪业,终奉圣母皇太后之餋,中心念之,虽殁弗宁。长子皇太子祁镇,天性纯厚,仁明刚正,其嗣皇帝位,在廷文武之臣协心辅佐,务以安餋军民为本,毋作聪明,以乱旧章。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中外大小臣僚各敬乃职,效忠嗣君,毋忝朝命。丧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遗诏,毋改山陵,务俭约。宗室亲王藩屏任重,谨守封国,各处总兵及镇守官及卫所、府、州县,悉心尽力,安抚军民,勿擅离职,赴阙进香者,令佐贰幕职或遣官代行。两广、四川、云南、贵州,七品以下衙门,并免进香,故兹诏谕,咸使闻知。”

这个遗诏比孙中山的总理遗嘱还要有文采而又周全。简单地说,就是朱瞻基临死了,还不忘发个朋友圈秀一秀文采。翻译一下大义:我继承祖宗的事业11年了,虽然兢兢业业,夙夜在公,但工作还是没做好,人民群众并未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很愧疚;生死有命,我认了,但是不能把祖宗的事业发扬光大,不能将老母养老送终,死不瞑目;皇太子朱祁镇是个好苗子,我死了他来当皇帝,大家好好辅佐,法天宪祖,不要乱来,国家大事要请示皇太后和皇后再施行,各级官员要效忠新皇帝,不要玩忽职守;我死后,陵墓简单一点,要俭约;在外地的藩王,屏藩任务重,不要乱跑,政府和军队的各级各部门要坚守岗位,派手下来参加追悼会就可以了,两广、四川、云南、贵州路太远,七品以下级别太低,就免了,大家牢记啊。

这篇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文字不多,但该说的都说到了,文字华丽,考虑周全,立意高远,实在是难得的好文,不像他的后世子孙隆庆皇帝的遗诏“朕不豫,皇帝你做”这样简单明了,不需翻译。

死也要华丽地死去。朱瞻基就是这样一个好面子的人,《宣宗实录》里的记载看,他把皇帝的职责都进行的不错,该祭天的时候祭天,该祭祖的时候祭祖,该上朝的时候上朝,该见大臣的时候见大臣,待人亲切,态度和蔼,把那些老臣忽悠的一愣一愣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你卖了你还乐呵呵地为他数钞票的这种;杀人的时候不眨眼,将自己的亲叔叔灭了门,还装出一副仁至义尽、迫不得已的样子。

朱瞻基做事有章法、有思路,态度坚决,知道从何下手,不达目的不罢休。知道兵马未动舆论先行,知道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宣传工作做得好,事情做完要写个总结,广而告之,树立自己的英明形象,抢占舆论高地。看明史关于宣宗的记载,你也会觉得此君英明神武,人才难得。笔者总以为这些记录是朱瞻基刻意为之,但朱瞻基确实是深度臣心,大臣站在朱瞻基这边。感觉记载处处站在朱瞻基的立场上,这在明史里是不多见的。

朱棣将亲侄子朱允炆绝了后,可是当初也还留了一个“建庶人”没有杀,但朱允炆终归绝后。这回,朱棣自己的孙子将自己的二儿子灭了门,老二家的12个孙子一个不留,也是朱棣的报应。如果单从权术的角度,朱瞻基无疑是一流的权术大师,恩威并施,果敢决绝。上台之初杀老师,多是出于泄愤,要是换做中老年的朱瞻基,断不会因为这事杀了自己的老师,这件事肯定是朱瞻基后来挥之不去的心结。杀了二叔一家,多半是处于不留后患的角度考量,二叔朱高煦武功盖世,智勇双全,而且早有嫌疑,不杀不安,在叔叔没有正式起兵造反的时候,御驾亲征把二叔一家抓到北京灭门,实在不仁不义,二叔和自己的父亲同父同母,12个堂弟,一个不留,干了这样的事,心肯定不安,废后的事在数年后都让朱瞻基发出“此朕少年事”感慨,灭亲叔叔一家的事他就能心安?这事肯定是朱瞻基挥之不去的噩梦。

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片面考虑权术,将基本的仁义弃之不顾,往往适得其反。一个背负太多罪孽的人不可能长期保持内心的平静,长期的内心不平静势必影响身体的康健。1435年,37岁的朱瞻基被天带走了,天妒英才也好,作孽多端也好,所有的才华、所有的权术、所有的罪孽都一起埋进了尘土。

相关阅读

  • 明仁宗朱高炽的死亡悬案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朱高炽,段生军甘肃民勤人,《作家荟》《写乎》签约作者,《中外文艺》特邀作者。事实证明,这个体态臃肿身体有点残疾的大胖子确实是一个宽厚仁慈的好皇帝,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