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布衣天子朱元璋,经过多年鏖战,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朱明政权。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他将子孙们分封到各地,领兵戍守,以作为朝廷的屏障。然而,令朱元璋做梦都未曾想到的是,自己尚且在位时,便已呈现出了尾大不掉之势。朱标死后,燕王朱棣做梦都想做太子、继大统,但明太祖深思熟虑后,还是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
建文帝掌权后,面对蠢蠢欲动的燕王,一直寝食难安,最终选择了削藩。结果,朱棣彻底与朱允炆决裂。他翻出明太祖《皇明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一句,声称起兵是为了“清君侧”,心怀鬼胎地掀起了“靖难之役”。经过数年血战,朱允炆于城破之际自焚,燕王朱棣实现了自己的皇帝梦。
然而,面南背北的朱棣,还是觉得很不踏实。毕竟,他这皇位到底还是抢来的,虽然眼下无人敢提出质疑,但难料自己百年后再受世人诟病。思来想去,他做出了一个决定:篡改史书。
成王败寇,乃是残酷的历史法则。逼死建文帝后的朱棣,自然享有了话语权,他不仅修改了史书,而且还根据需要,肆意丑化朱允炆和美化自己,甚至干脆命人精心炮制了一套谎言:
明太祖原本想立燕王,临终时亦有召见传位之意,但朱允炆与齐泰勾结,硬是将属于朱棣的皇位夺走了。
朱棣曾篡改了多部史书,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明太祖实录》与《明太宗实录》。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朱棣的庙号原为“太宗”,后嘉靖将其改为“成祖”,故记录明成祖史事的便是《明太宗实录》。在《明太宗实录》卷一中,曾提及朱元璋临终想见朱棣一事,并问及左右三次“燕王来未?”: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按:“上”指朱棣),上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太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明太宗实录》卷一
这段文字称,明洪武三十一年时,朱元璋病重,命人前去宣旨召燕王朱棣进京面圣,但皇太孙和大臣齐泰却命人假传圣意,让朱棣返回封地。结果,病床上的朱元璋心切,反复问了周围人三遍“燕王来未?”
同样的事件,还见于《明太祖实录》中,只是在文字表述上略有差异:
上(按:指朱元璋)素少疾,及疾作,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渐剧,乃焚香祝天曰:“寿年久近,国祚短长,子孙贤否,惟简在帝心,为生民福。”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还京,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上不之知也,疾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
这则史料与《明太宗实录》中的表述如出一辙,不同之处便是安插了一段朱元璋焚香祝天的情节,而后半段则依然在强调“用事者矫诏”,致使燕王未能入京,而明太祖在临终时多次询问“第四子来未?”
朱棣杜撰这一情节的意图颇为明显,那就是想要证明,朱允炆为防止明太祖将皇位传给燕王,故意从中作梗,令朱棣难以进京。说白了,朱棣就是想向世人证明:自己才是太祖心中理想的接班人。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朱棣还在《明太宗实录》中,精心安排了这样一段文字: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丙子,太子薨。太祖愈属意于上。一日,召侍臣密语之曰:“长孙弱不更事,主器必得人。朕欲建燕王为储贰,以承天下之重,庶几宗社有托。”——《明太宗实录》卷一
前后对应来看,《明太宗》实录中一再暗示,燕王朱棣才是太祖心中的接班人,而朱允炆实为篡位者。不仅如此,《明太祖实录》中涉及建文帝的部分,也被朱棣命人删节和篡改,故意放大不利于朱允炆的细节。
太子朱标曾有五子,长子为朱雄英,次子为朱允炆。不过,朱雄英八岁早殇,使朱允炆依序成了日后的“皇嫡长孙”。古代长幼有序,嫡庶有别,汉人政权中,尤重“嫡”“长”。按照惯例,朱雄英早殇后,朱允炆理所当然地成为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的皇嫡长孙。可是,朱棣篡改后的《明太祖实录》中,却刻意强调朱允炆为“皇太子次子”,同时还将朱雄英以“皇嫡长孙”的身份安排在朱允炆之前。
按照谢贵安先生的说法,朱棣此举正是为了“淡化朱允炆依序继承的合法性”。清人张廷玉等奉命编纂的《通鉴纲目三编》,认为《明太祖实录》已经永乐年间修改两次,而且其中一些美化、夸大朱棣的说法,着实不足为信。由此来看,朱棣篡改史书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
朱棣成功夺位后,一面刻意丑化朱允炆,否定其继位的正统性,一面暗示自己才是太祖曾要选立的继承人,甚至编造出了朱元璋临终前想要召自己进京传位的谎言。这是基本被学界认可的。但最近,一些网络文章却将《明太祖实录》和《明太宗实录》中捏造出来的情节当作正史,并一再演绎,称朱元璋临终前曾连喊三遍“朱棣来否”,而就在南京城外的朱棣却不进城,还将此事“分析”的头头是道。
殊不知,明太祖去世时,燕王朱棣尚在封地,在闻听父亲死讯后,才前去奔丧。另外,明太祖晚年已经预见到藩王尾大不掉之势,但苦于自己年事已高,一时间难以解决这个难题。所以,他临终时还曾特意强调:
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听朝廷节制。——《明史·齐泰传》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齐泰等人依太祖传位遗诏,命各诸侯王留在封地,不允许奔丧,同时让各封国的官吏受朝廷节制。可是,朱棣却篡改删节了许多档案和史料,使得明太祖传位遗诏中的这句话,也从《明太祖实录》中被删节了。面对先帝不让自己奔丧的遗诏,朱棣不惜径称是齐泰等人的“矫诏”,而后起兵“靖难”,与建文帝争夺天下。
事实上,《明史·齐泰传》与《明太祖实录》中的这一差异,恰好佐证了夏燮在《明通鉴》中所主张的观点:
诸书所说太祖欲立燕王,皆成祖改修之《太祖实录》如此。——转引自孟森:《燕王朱棣靖难》
可以说,朱元璋重兵之际,还生怕燕王南下,进京阻碍朱允炆称帝,又怎会命人召燕王觐见呢?况且,当时朱棣身在封国,没有朝廷旨意,又怎么可能就在南京城外呢?其实,明成祖杜撰的这些情节,都是为了掩盖自己夺权的阴谋,以便美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的发生,无疑是一场骨肉相残的历史悲剧。原本奉命领兵镇守北边的燕王,在羽翼丰满之后觊觎皇位,做梦都想坐上龙椅。而明太祖虽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却再也没有能力为之扫除障碍,只留下黄子澄、齐泰等一批文臣,希望他们能辅佐建文帝稳住局势。
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明太祖一死,新君与朝臣,无论在政治智慧还是在军事才能上,皆不足以同燕王抗衡。最终,建文帝削藩未成,反被朱棣逼死,满怀悲愤地点燃宫殿自焚。可是,作为胜利者的朱棣,却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史料肆意删改,不惜杜撰了朱元璋欲传位给自己、朱允炆实为篡位的谎言,蒙骗了后人数百年。
如今,个别作者翻阅到朱棣所杜撰的谎言后,未加详察,便信笔由缰地创作演绎,使之成为了一则流传甚广的“历史谣言”。就此来看,类似的无稽之谈之所以被个别人深信不疑,主要还是步入了“尽信书”的读书禁忌。须知,并非印成铅字的典籍便精准无误,许多史书在撰写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某些人为因素的干扰,以至于偏离了历史的本源。
参考资料:
《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通鉴纲目三编》《皇明祖训》《明史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