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红星行政村,建国初期为须弥寺乡,1955年至1957年称农业社,之后叫生产大队,在“文化革命”期间的1967年改名为“红星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变更成原名,1990年乡政府向上级呈文,定为红星行政村。位于朱口镇南边,距朱口集6.5公里,东临岳河,西抵清水河,南邻戴火神庙村,北靠坡谢村,红星路从村中南北穿过,废黄河大堤横陈东西,辖须弥寺村、齐庄、吕庄三个自然村,551户,1961人,其中男1026人,女935人,耕地面积2058亩。多年被评为地、县先进单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因该村地处鹿、柘、淮、太结合部,属水东地区,故村中一些人参加了中共领导的民主政权三区和四区。建国初期称为乡,历任乡长是赵国康、李红军、蔡临凯;1955年至1958年称为高级社,历任社长是谢成备、李长法;1959年至1980年称为大队,历任党支部书记是李长法、齐真善、王克礼;历任大队长是蔡临运、吕清山、齐保善、吕松云。1980年至2016年称为行政村,历任村党支部书记是李金生、齐德志。历任村主任是吕松云、李印堂。
红星行政村在七、八十年代做了五件实事。1、扒堤造地。1938年黄水南泛,1947年黄水回归故道。黄水回归故道后,“新黄河大堤”成为废堤,在“农业学大寨”年代里,该大队利用农闲时间对境内废堤开刀。三村各自为战,平堤填沟造田,造田50多亩。2、发电抗旱。1973年,大队自筹资金,安装了54KW电组一台,生产队机井通电,发电抗旱,5天能把庄稼全部灌溉一遍。3、建设学校。1980年以前,吕庄村和须弥寺村没有民办小学,1980年,红星行政村利用林场田地收入在齐庄村西新建了一所花园式完全小学校,提升了办学条件。4、成立电影队。1981年,该行政村购买了16毫米长虹牌16-A型放映机一部,用F0-750发电机发电,成立了电影队。放映员是吕本明、宿敬军、齐德林。放映场地在须弥寺寺院。5、成立敬老院。1982年3月,该村收养的七位“五保”老人,在须弥寺遗址办起敬老院,制度健全,措施得力。落实了党和国家的优抚政策。
须弥寺村
须弥寺村位于岳河西岸,南靠齐庄,西邻吕庄、村东有18亩须弥寺遗址,村中天天有集,农历初三、十三、二十三逢会。清末民初隶属桃果地方,历任社长是王惠臻、谢长纪。历任老官伕(村长)是徐天堂、宿尚钦。民国二十一年12月,改为保甲,后任联保主任是谢玉润、郭子英、谢长钦;建国后名称依次是基层政权乡、高级社、生产大队、行政村所在地。该村总人口758人,耕地面积784亩。2015年,红星社区正在村西兴建之中。
【村名由来】须弥寺村因村中有须弥寺而得名。
【姓氏族谱】须弥寺村住宿、林、郭、李、张五姓村民。
宿氏,374人,没有族谱,据说是在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从安徽迁入,其先人原姓须,因犯国法改须为宿,须与宿音同字不同,况宿须都是11笔。出土墓碑所载与传说吻合。
林氏,97人,明朝中叶从太邑林洼村迁入。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重修须弥寺时林姓充当会首。林姓墓地规模较大。
张氏,4户,28人,相传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其先人为做生意从河北迁到须弥寺集落户。
郭氏,8户,53人,郭氏在清末从马头附近之郭庄迁到须弥寺西北角落户,其族谱称,马头郭氏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后裔。
李氏,13户,75人,属杞县“荆岗李”,明朝嘉靖(公元1522-1566年)年间从太邑东北湾子桥附近之李楼村迁徙到须弥寺村落户。
文化艺术
戏 剧
须弥寺村民与外村群众一样酷爱戏剧,河南梆子、河南曲子、太康道情,无论男女都会哼几句,唱路戏、嘴吹曲牌是司空见惯之事,敲梆子卖唱,则是昔日讨饭手段之一。1946年秋,须弥寺村在撞钟寨村请来教师,举办玩会。后来,让玩会升级,联合周边大蔡村、邓庄、吕庄成立了业余剧团。剧团演出没脚本,演员靠背熟的夸官、表朝、路景、述事等条词赞子加戏筋唱戏。戏装、道具、乐器是富户兑钱在开封买的。高码脚木制舞台到大蔡村蔡临标家租凭。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争夺此地政权,你来我往,非常频繁,处于白热化焦灼状态,唱戏暂停。1948年冬,在乡政府提倡下恢复活动。建国初期是须弥寺村业余剧团黄金时段,台口一个接一个,历练出宿荣承、宿荣祯、邓叶、张殿选、蔡兆登等名优。1955年后消声匿迹。“文革”时期,须弥寺大队成立了宣传队,戏剧被取而代之。
曲 艺
农闲季节,村民寂寞无聊,往往请来说书艺人消遣。曲种一般是坠子、大鼓、琴书,艺人用悬念吸引人,一唱就是几天。本地有位艺人叫宿立萍,造旨颇深,名重一时。宿立萍,女,须弥寺村人,1917年生,说书名匠王洽彬之妻,从夫学艺,执着追求,因行腔高亢,被称为曲艺名家。常说书目有《响马传》、《大红袍》、《三侠五义》、《大明英列传》等。1957年,因禁唱老戏,挂鼓割弦,隐居茅舍。沉默二十载,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环境宽松,重操旧业。并由她口述,杨庙乡业余作者王培义执笔,整理出《大堂三认父》鼓书一篇。
杂 技
1980年前后,吕庄王昌富、王昌荣办有武术班,在武术班基础上办起了杂技班,名叫“王铁头杂技团”,并向孙桥村,白楼村艺人切磋技艺,制订几套节目:武术、杂耍、魔术、斗蛇、耍猴。卖掉粮食,树木,添置大篷、道具,演出地点,南到湖北、湖南、四川,北闯辽宁、黑龙江。班社共有三十来人,主要演员有王红运、王转运、王兰琴、王称心、王三妮、王俊华以及孙桥、白庄几名杂技高手。杂技团在外地,有时卖票,有时撩地摊,收入聊以糊口。
高 跷
1948年秋,须弥寺村恢复业余剧团,还成立了高跷队。高跷队领队人是李长山,排练、演出、组织者都是宿尚荣。演出时间是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之间。演出内容是“推小车”、 “冲旱船”、“大头和尚戏柳翠”,以及“牵驴”。演出地点多在村西打谷场上。外村来请,乐意前往,例如柘邑赵楼村、郑赛村等,演出不收钱,演员吃派饭而已。道具在周口购买,平时与戏装放在一起,由宿荣富保管,大鼓、铜锣等乐器同剧团共用。自娱自乐、庆祝丰稔,解放军过江南下,志愿军参军,乡政府组织活动,高跷队参加送行。
须弥寺简介
须弥寺,乃古刹,座落在太邑东境涡河之阳,距县城22.5公里,用释迦牟尼居住胜地须弥山命寺名。小不过芥子,大不过须弥,以示此寺之重也。据碑碣记载得知,该寺肇建于南北朝时期,扩充于明嘉靖末年,崇祯元年竣工,殿宇之装饰是用驴从山西驮来。寺基十八亩,约高出地面六尺,黄河决堤,寺是安全之岛。寺地一顷八十亩,用以自养。同周边之鲁台寺、太康寺、通满寺、胡屯寺,黄草寺等寺院往来频繁。其建筑物分左、中、右三个群体,计有殿堂六十余间。左群濒临岳河,为关帝庙,设大殿,东西庑及门楼;右群西邻官道,供奉十帝阎君、观音菩萨和麦奶奶之位,并设娃娃山;中群是寺院主体,二进院式,由藏经楼、东西廊房、大雄宝殿、钟鼓二楼、僧众房舍和山门组成,供奉佛祖、普贤、弥勒、十八罗汉。山门外之广场,乃庙会及集市场所。岳河东岸砖砌塔林,乃僧人圆寂灵地。寺基下面五尺许,有用汉砖砌的地宫,神秘莫测。整体寺院,依路傍水,布局得体,泥塑逼真,壁画欲出,斋醮佛事,历代相承,驱祸禳福,善莫大焉。每逢初一、十五,朝佛觐香者络绎不绝,腊八及芒种庙会,更是肩摩毂击,热闹非常。1941年冬,驻朱口集伪军团长刘新功为建碉堡及寨中之寨,四处扒寺拆庙,须弥寺成为废墟,最后寺院主持及三个和尚也被迫还俗,返回原籍。1988年,须弥寺新会首具兴感之由在原遗址上建成三间藏经楼。越九年,又在原右群遗址上建成三间出厦庙宇。
传说
刘秀的传说
公元纪元前后,佛教从天竺传入中国,须弥寺即肇建此时。公元8年,王莽篡朝,改国号为“新”。安徽凤阳瓜田仪,山东琅琊吕母,湖北当阳绿林,山东莒县赤眉等农民对王莽不满,纷纷起义。在农民起义大澜助推下,河南南阳刘秀也起兵抗“新”。刘秀兵马虽不多,却影响不凡,王莽出动大军围堵追赶,企图把刘军消灭在萌芽状态。刘秀前边跑,王莽后边追,在本地留下隐藏寺、黄草寺、麦仁店、搬倒井等传说。某年夏天傍晚,刘秀逃到须弥寺,人困马乏,夜幕已垂,不得不暂驻须弥寺大雄宝殿里过夜。酉时三刻,成群结队的蚊子咬得刘秀睡不成觉,刘秀不耐烦地对蚊子说:“滚!到别处哼哼去。”蚊子很听话,争先恐后地飞走,刘秀安安稳稳睡到卯时。卯时,寺后几户人家的鸡啼把刘秀叫醒。“到时候走。”刘秀听到鸡唤,集合人马,继续避实就虚,瞅准机会,再与王莽较量。刘秀启程时见寺后只有几户人家,信口言道:“此小村,善也。”须弥寺后这几户人家姓李,得名李善庄。因皇帝金口玉言,李善庄发展缓慢,至今还是个百十口人丁小村。据须弥寺村耄耋老人讲,须弥寺大雄宝殿里的确没蚊子。大雄宝殿明三暗五九檩八搭椽,明亮荫凉,前后通风,香烟萦绕,不适蚊子活动。李善庄村民姓李,与朱口集北头李氏是血族爷们,清朝道光年间建村,建村时间距“新”朝1800年。
捻军驻足须弥寺
清朝咸丰初年(公元1851年),捻军在安徽涡阳造反,捻军首领张乐行多次派部将左瞎子、孙丑心带队深入到鹿、柘、淮、太弋巡,传播火种、杀富济贫,官府和财主惶惶不可终日。为御捻军,太康县令朱垲倡导较大村庄挖沟筑寨,本地之临河寨、天宝寨、定公寨、张寨、徐寨相继筑成矣。寨成之后,捻军仍然在黄、淮流域活动。咸丰三年冬天,左瞎子、孙丑心到须弥寺一带筹备粮饷,驻足须弥寺,计划以须弥寺为据点,攻打临河寨。部队在须弥寺休整两日,发兵临河寨,三打不克,引兵东北而去,在山东曹州高楼寨与清朝王爷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兵遭遇,打了一场恶仗。
打捕班
民国初年某日,太康县令赵冈派往挑果地方的捕班与当地士绅王惠臻发生抵牾,宿尚钦(王惠臻外甥)、林占敬、梁折(叫花头)等青年把捕班班头吊在须弥寺东廊房里暴打,打得班头喊爹叫娘,放捕班班头时,又“请”捕班给县太爷赵冈“捎”几记耳光。赵冈得知,雷霆大怒,随即发票将王惠臻等10名肇事者拘捕投狱。王惠臻等被拘禁后,作保任务落到老官伕徐天堂身上,徐天堂,徐寨村人,穿梭于地方与县廨之间,几经周旋,后县府把一干人犯具保开释。艺人参照打捕班之事写戏一出,戏名叫《徐天堂哭监》。县“一把鞭”剧团在朱口演出《徐天堂哭监》时,把出面斡旋的徐天堂打扮成了三花脸,鼻子上画蛤蟆,出场先唱数板:“打班长,不怨我,都怨东庄老化哥……”。徐天堂指着自己的鼻子对剧团班主说:“您睁开眼睛看看,我鼻子上有蛤蟆吗?”剧团立马改戏。
齐庄
齐庄村位于须弥寺村北,东滨岳河,西靠红星路,南与戴火神村接壤,新黄河废堤横陈村前,总人口512人,耕地面积426亩,地属粘土,喜涝怕旱,自然肥力高,谚云:“要吃饱饭,涡河两岸”。村中住齐、郑两姓。该村参加三区、四区的人多。建国之前,因该村种的是“州地”,属淮阳管辖。先隶属杜村堂,抗日战争时期隶属于赵楼联保,解放战争时期隶属大良店乡。
【村名由来】因姓氏得村名。
【姓氏族谱】 齐氏,齐氏来自齐老家,来祖叫齐荣。自13世纪起辈份用字是:甲、书、儒、作、珍,修、善、德、乃、昌,多、事、承、先、祖,永、传、效、之、光,正、国、良、贤、忠,天、安、万、庆、祥。而今有人丁381人。 郑氏,郑氏131人,来自柘邑之郑寨。郑寨与大朱庄是血族爷们。当地叫“朱郑一家”。大朱庄来祖叫朱来诚,郑寨来祖叫郑来信,诚、信是亲兄弟,为避徭役,从山西迁徒时分为两名。
【民风习俗】姓郑村民忌讳他人说:“郑寨的祖爷——正好!”谐音郑好,据传郑寨的祖爷乳名叫“郑好”。
抢救落水儿童
1978年农历八月初二上午,齐庄村六岁儿童平亮领着四岁的弟弟平安在村东水塘旁边玩耍。平安顽皮,掉进塘里。平亮见弟弟落水,哭着去捞,由于岸陡坡滑,也掉进了塘里。塘水深及没顶,两个孩子十分危险 在水塘附近割草的村民齐德杰,时年19岁,听到哭声,箭一般地跑到塘边,边喊边跳进塘里,扎“猛子”打捞落水儿童。第三个“猛子”,摸住了平安的腿,他用一只手把平安推上岸来。救出平安,又钻进水里去捞平亮。又是两个“猛子”,又摸到了平亮。德杰怕平亮再喝水,就用头顶着平亮的身子往岸边游。德杰的水性不太好,而且已经劳累了一阵子,平亮抓住德杰不放,德杰感到体力不能支,二人一沉一浮地挣扎着。在千钧一发之际,社员们闻讯赶到,救出了德杰和平亮。
孩子的母亲含着眼泪感谢齐德杰说:“要不是你,恐怕平安不能平安,平亮再大的量也喝不干塘水。我和孩子永远不能忘记您。”德杰笑笑说“我救了平安,众乡亲救了我和平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乡亲们。”
吕庄
吕庄村座落在须弥寺村和齐庄村西0.5公里处,西坻清水河,南靠新黄河废堤,北邻坡谢村。昔日有露水集,故村民是杂么姓。顺口溜云:“三王不一王,三李不一李,还是姓屈、姓赵、姓吕、姓韩、姓崔哩!”,共计11姓,而今还剩李、王、崔、韩、吕5姓。昔日,村民很穷,是出了名的谢庄外庄子,村民靠建房屋、熬贻糖、做草货、磨豆腐度日。村东之火神阁肇建于清咸丰初年,1981年重建,2016年春改成老年人活动中心。土地多“狗头淤”,坷垃大而坚实,旱天地表龟裂,雨天“早晨湿,上午硬,到了晚上锄不动。”风调雨顺年份产量高。近几年麦秋二季亩产竟出现3000多斤奇观。现有人口816人,耕地面积818亩。
【村名由来】吕姓在明朝中叶从太邑翟庄迁到此地定居,村名得之。吕姓现存老坟三大片,从而可以推断昔日吕氏人口较多。
☼
姓氏族谱
吕姓,吕姓昔日人较多,因天灾人祸,连连绝户,到了国民初年只剩吕金榜一人,现吕姓95人皆金榜后裔。
李姓,现存两支。一支住村东在民国初年从杞县野鸡岗迁入。传到李朝修时,有良田140亩,“家中出了两杆大烟枪,田地碱脚全吸光”。另一支住村中,是在清朝乾隆51年从项城李楼迁入,来祖李锡臣与谢坡村官僚是朋友,一次性要地580亩。此支李氏现有人丁375人,在吕庄人口最多。从26世开始宗脉用字是:山、高、林、常、茂、济、海、源、盛、隆。
崔姓,现有人口63人,清末民初,从河北迁入,曾有土地一百余亩,后崔家出了两个赌徒,不但把自家土地输光,还输掉岳家土地80亩。
韩姓,现有人口32人,韩德成住外祖父家,在吕庄落籍,他们与本镇韩楼韩氏是血族爷们。韩姓来祖叫韩庄。 王姓有两支。一支住村西,一支住村东。村西王氏是马头王氏11世祖王之亭,心怀开拓憧憬在明朝末年从马头附近八枪庄徙至吕庄,传百、世、崇、本、立、化、荣、业八世,因天灾人祸,存王业三单根独苗,业三公之后,传克、昌、文、明、以五世,人丁达93人。王氏莹地颇大,墓主失考。
村东王氏,其高祖在清乾隆52年从黄河以北濮阳县董寨村迁入吕庄,现有138人。此王氏没有族谱,但仍同濮阳县董寨村有联系。
李氏中医世家
红星行政村吕庄有一中医世家,已传四世,须弥寺村周边村民,皆受其惠。第一代医生叫李纯体。李纯体,建国前在本村开药铺,看杂疾,建国初期任朱口区卫生协会秘书长,1958年被划成右派分子,右派摘帽后仍然行医。第二代医生叫李生堂。李生堂,擅小儿科、妇科、犹擅小儿麻疹,名重须弥寺周围诸村。第三代医生叫李鉴新。李鉴新,周口卫生学校毕业,现在主执须弥寺诊所。第四代医生李生堂之孙女李丽莉。李丽莉,湖北鄂州医学院毕业,医术精湛,李氏后继有人。李氏珍藏“化滞膏”密方一例,方药如下:枙子七只去皮,芒硝二钱,杏仁七枚去皮,大枣七枚去核,葱白七节,蜂蜜二钱,香油二钱,诸药拌匀,用石臼慢砸成膏,摊在黑矾染的青布上,主治男女腹中长“块”。逢七那天贴在患者腹腔坚实处。大带缚腰,十天一换,贴愈为止。贴药皮肤发青是药物反映。第二贴不认症,停用。患者在贴药期间,忌食“发物”。方子可以外传,但得方时必须赌咒发誓:若用此方讹人钱财后代男盗女娼。
音乐
建国前后,吕庄有玩儿会,请朱口集李荣昌、安平集王之侠任教师,因此涌现了几位喜爱音乐,进而依靠音乐谋生。他们是:释喜庆,会吹黑管;李金友,会吹横笛和笙;李运堂,太康豫剧团音乐设计;李尽美,司鼓能手;李松堂,会击打铜器;李书堂,管弦皆能,在安平豫剧团伴戏多年;李桂贵,管弦皆擅,会修理乐器;李鉴生,会拉二胡,曾靠拉二胡在南乡要过饭;李留想,会吹唢呐;李强,会拉二胡,会吹笙。70年代以来,李贵堂,李留想、李金友、李书堂、李强组成红星唢呐班,为附近村民红、白大典助演,收取劳务费。
匠人
木匠。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吕庄有位名叫李国祥的木工高手,擅造太平车、拱车、架子床及妇女妆奁,榫卯得体,雕工精致,收徒15名,基本独揽了周边村庄财主家活计。国祥公技能被传承下来,故吕庄木匠较多。其中佼佼者当数李纯智。大跃进年代,李纯智是邓庄作业站工厂领作人。李纯智用梧桐、栢木、柿木、棠梨木料雕成的“主楼”存李纯体家中。 泥瓦匠。吕庄王克让,身怀祖传手艺,会建筑砖、瓦结构的房屋,是建庙高手,乃吕庄泥瓦匠班社领作人。春、冬二季,他领着徒弟去黄泛区或到东南乡做活,不但使徒弟填饱了肚子,还使徒弟赚些钱养家糊口。在他的影响下,现今吕庄出现了许多建楼高手。 草编。吕庄穷人多,种麦结束后穷人钻进地窖子做草货。草货品种有:拍子、草箱、粮食囤。草货原料是秫秸蔑和麦茬。穷人做的草货,大多数被批发走,少量挑到集会出售。卖货前在草货上喷些水,草货受冻变得结实牢壮,能人站在草货上招揽顾客。做草货收入,穷人可过肥年。 雕石碑。吕庄李鉴中,毛笔字写的比较规范,80年代开始靠为客户雕石碑赚些零花钱。李氏雕碑,书丹、雕刻不会用现代工具,全用手工。并且四不雕:不利团结不雕;要求送货不雕;讨价还价不雕;为他人增补修整者不雕。76岁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