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清明上河图》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文玩妹曾分享过的:
引发“故宫跑”的《清明上河图》,到底隐藏着多少秘密……
《清明上河图》里出镜的锔艺匠人,他在忙活啥?
图中描绘人物数以百计,在南来北往、东行西走的人中,有做生意的,有游玩的,有迎新娶妻的,还有码头发货的,总之包括了各色人等。
如果把图片放大几十倍,我们会发现在络绎不绝的人群中,有这样一个可爱角色——
他站在街市上,刻意拿一柄扇子遮住了自己的脸。
再看旁边,马上所骑之人目光似乎正看向遮脸的人,这副古怪的神情,给人感觉似乎是他不想见人。(有故事~)
这是为什么呢?
这在古代,其实是极为正常的。
古时候,如果在街上遇见不想打招呼的熟人,就用扇子挡住自己的脸,此种行为被称为“便面”。
一则,避免双方打照面时那种尴尬的情形。二则,也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这在当时不仅不是无礼的行为,反而是礼貌之举。
据《汉书·张敞传》: “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
关于便面, 颜师古注: “所以障面, 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 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 故曰便面。亦曰屏面。”后亦泛指扇面。
可见,所谓“便面”,最开始其实是古代的一种扇子,最早出现于先秦两汉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形为半规形,似单扇门,又名“户扇”,最早以细竹篾为材,材料多变,有布锦丝绢。
当时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都使用便面。
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中,伏羲大帝便一手托日,一手执便面。
在唐末书画家孙位创作的《高逸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左边就有一位拿着便面的,此人正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
此外,据传阮籍连吃饭、喝茶都拿着便面。
不只是阮籍,魏晋时期,便扇成为风雅之士的挚爱,在相关壁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吃饭时拿着便面的场景。
宋时已不多见,逐渐被折扇所取代。
虽然细竹篾做的便面慢慢消失了,但是,便面作为扇子的通称以及一种礼仪之举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所以,一直到清朝,文人墨客中的诗文中都会出现有关“便面”的字眼。
宋朝诗人杨万里在《诚斋荆溪集序》中就有“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的记载。
金人党怀英在《上皇书扇后》一诗中也有“便面团圝字点鸦,天风吹堕委尘沙”的字样。
而清朝的孔尚任在《桃花扇·寄扇》中也出现了“便面小,血心肠一万条;手帕儿包,头绳儿绕,抵过锦字书多少”的描写。
今天也有人用扇来遮挡脸部的行为,但这大多是偶尔的玩笑之举,不像古人将之作为一种礼仪之态。
不过,每次刷剧看到容颜姣好的女子手执纨扇,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小心思,文玩妹都好喜欢呢。
(资料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