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公元前262年,赵孝成王收到了来自韩国郡守冯亭的降书,随同归降的,有5万韩军士兵,还有上党郡17座城池。
然而,赵孝成王面对这个从天而降的“意外惊喜”却顾虑重重,因为在此之前韩桓惠王因顶不住秦军的强大攻势,已将上党郡割给秦国以换取秦军退兵,坐收渔翁之利意味着对强秦的不宣而战。
在相国李兑死后,赵国朝堂再次回到了宗室把持朝政的政治格局,一应国家大事均由赵氏商议决策,而蔺相如等曾经带领赵国走向强盛的一干外姓朝臣接连受到排挤。
赵孝成王在咨询赵胜、赵豹、赵禹的意见之后,最终决定放手一搏,并指派平原君赵胜领兵前往上党接收土地城池。
然而未等赵胜赶到,秦国左庶长王龁已攻下上党,兵峰直抵赵国长平。赵国紧急调派廉颇为将,在长平一线筑起工事以抵御秦军。
面对秦军的攻势,匆忙上任的廉颇先后丢失两道防线,损一将六尉。原本就对廉颇抗命打消耗战不满的赵孝成王“怒廉颇军多失亡”,决定还是相信赵姓本家,以赵括取代廉颇为前军统帅。
赵括到任后,果然“悉更约束,易置军吏”,一改坚守战略,对秦军发起了主动进攻。赵国朝堂之所以犯临阵换将这一兵家大忌,绝非是所谓中了秦国反间计这么简单。
赵国换帅主因是赵国的粮食储备严重不足,与坐拥关中、成都、江汉、河东四大粮仓的秦国相比,赵国仅有冀州一处粮食主产区,这决定了赵国必须要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
可惜,赵国的这次军事豪赌以完败告终。长平一役,赵括统率的赵国主力陷入秦军合围,主将赵括战死,40万降卒被秦国主将白起“乃挟诈而尽阬杀之”。
“阬”本意同坑,意即活埋。千百年来,人们都相信赵军是被白起坑杀的,将赵军战败的主因归咎到纸上谈兵的赵括身上。三国时期的蜀汉名臣谯周就曾说道:“长平之陷,乃赵王信间易将之咎”。
但是,山西在对长平古战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却有了截然相反的发现。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山西省高平市永录村多次发现大型战国晚期尸骨坑,并伴有刀币、铜簇等出土,经专家考证,永录村所在的丹河谷地就是当年长平之战赵军被围之处。
然而,山西的考古工作者在对永录村1号尸骨坑进行考古发掘后,却发现半数尸骸头骨与躯体分离,其中头骨多为钝器造成致命伤,不少头骨和胫骨中还嵌有砂岩石块,未见有活埋迹象。
这也就意味着,自两汉三国长达千年以来,人们认为的赵军是被“活埋”这一观点完全是误解。赵军是在被杀死之后匆忙掩埋的,所以尸骨上才会有大量创伤痕迹。而尸骨坑和尸骸上发现的大量砂石块和砸痕来看,秦赵两军战况惨烈,以至于很多士兵在武器损坏后用石块来击杀对方。
长平之战一号尸骨坑的正式发掘结果,也让众多网友纷纷大呼真相了。
事实上,白起杀降的谷口地方狭小,考古学家张颔先生就认为,如此狭小的区域根本容不下40余万赵军降卒,更遑论还有秦军了。
史书曾记载:长平战后“秦卒死者过半”,秦国放弃了河东、太原、上党、陶邑等大片领土,退回了河西。这表明,秦国作为获胜方,经此一役也遭到了重创。
这就有了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赵军降卒绝没有40万这么多;第二种可能,秦军的巨大伤亡是在赵括上任后的主动进攻以及对赵军杀降时赵军反抗导致的。
不管哪种可能,都表明一点,无论赵括的“纸上谈兵”是真实历史还是后世污蔑,赵军对秦军造成了重创这是显而易见的,否则秦军也不会急迫到靠用石头近战的方式来杀伤已经投降的赵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