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许多人通过《三国演义》知道曹植写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其实,这只是流传下来的七步诗的三个版本中的一个。
另外两个版本是:
其一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其二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多,说明它流传广泛,吟诵者众多,历史流传悠久。
问题来了,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引用的七步诗,源于何处?
翻开历史一查,来源于《世说新语》。
这一部书是个啥东东?
《世说新语》是晋朝结束之后南北朝时期(420-589)的南朝时期出版的一部图书。具体的说,是由南朝的宋(420-479年)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了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取名为《世说新语》,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原来,《世说新语》不是历史书籍,而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的小说集。
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流传下来的只有3卷了。
这部书,用现在的话说,是一部八卦书,所记述的事情似有似无,并不确切。虽然古人对于笔记小说还不完全是虚构,但大都取材于道听途说,并经过合理想象,不方的方点、不圆的圆点,不是经过严格考证和依据什么文献资料写成的,不具备史学著作的功能。
曹植的文学才能,在历史上到底算个什么位置?
实际上,曹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他的作品主要分为三大类:赋、诗、乐府。
在文学方面,曹植算是男神级别的了。
他的作品,比较著名的,可以按照三个类型罗列:1、赋的代表作品:洛神赋、幽思赋、迷迭香赋;2、诗的代表作品:七哀诗、杂诗(六首)、公宴诗、赠白马王彪;3、乐府的代表作品:仙人篇、白马篇、飞龙篇。
这些被推崇的作品之中,完全没有《七步诗》在其中。
怎么看出来的呢?
原来,汇集曹植作品的第一个集子,出现在三国时代。曹植本人说过:他自己选编自己的辞赋,删定别撰,为前录七十八篇(《前录自序》)。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死,时年四十一;过了约5年,景初(237~239年)时任皇帝(魏明帝)的曹叡,他作为曹植的侄儿,因非常欣赏叔叔的才华,于是下达旨意“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中外”。
最早的曹植的文学作品汇编集子里,并没有《七步诗》。
三国时代,有没有七步诗的记载呢?
看一看《三国志》:写《三国志》的陈寿,作为三国时期的历史记录者,几乎经历了当时的三国历史,对于当时的许多事件可谓耳闻目睹,如果曹丕真的逼迫曹植写过《七步诗》,那么在当时必然会流传甚广,陈寿不可能不知道,知道了,又如此有名气,不可能不记录在《三国志》里面。
有人认为,曹叡旨意下编撰的曹植集子里面,不可能将七步诗收入。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可是,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曹魏已经被司马氏取代,他记录七步诗以及作诗的历史背景,并引起统治者司马氏的不快。陈寿的《三国志》中没有这样的诗句出现。
写于晋代的《三国志》没有记载。
古今都有学者认定此诗为伪,理由是几种古老的曹植集中皆无此诗。
还有人从历史发展过程来考证的。在隋唐之前,对于曹操评价,几乎完全是正面的,人们是认可曹操为英雄人物的。只是到了隋唐之后,出现了刘宋和宋朝两次反曹高潮。这两个时期的统治者以刘备为汉室正统,来为自己的统治正名,所以,他们开始黑起了曹操,主要是进行人品方面的攻击。《七步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出现的。《世说新语》中,还有其他的对于曹氏的贬损。
即便是从政治人物的智慧来考察,七步诗也不应该是曹植所写。曹植以才思敏捷、才华横溢闻名于世,赋诗作文有过突出表现,作为曹植的哥哥的曹丕,不但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又是一代睿智的帝王,他怎会不知自己弟弟的才华,会故意给弟弟一个机会,而让自己来受辱?曹丕的智商和政治能力,是不会有这等愚蠢的举动的。要找杀曹植的借口,怎么也得找一个曹植的短板,比如叫他去某地管理账目的官员,保准会出差错。聪明的君王要找臣下的错误,何况臣下正好是自己了解的弟弟,岂不会很容易?
结论是:七步诗不是曹植所写,是《世说新语》作者杜撰的。
附:《世说新语 容止第十四》中记载的曹操故事: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