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上一篇谈到,朱棣在北平东边的郑村坝迎战李景隆,料定李景隆会战败。
朱棣下令以兀良哈三卫的蒙古骑兵为首,直冲李景隆本部,其他各部队从左右两方面向李景隆部夹击过去。一时之间,李景隆部承受了分别来自前方和左右三个方向的压力,还没怎么样就被冲得溃不成军。李景隆本人也是头一次冲上前敌,看到战场上血肉横飞、伏尸累累的惨状,他这种自命不凡的公子哥怎么受得了这样的冲击,当时头脑中一片空白,只想赶紧抽身而逃,于是下令快跑。
主帅一逃,其他将领谁还有心死战,大家都唯恐跑得不够快,落下来让追兵斩杀,可笑李景隆的50万大军,一时之间作鸟兽散。朱棣一方在郑村坝一战之中,杀敌数万,俘虏数万,得到马匹、兵器、粮草不计其数。围困北平九门的建文军也只好撤围而去。当夜,李景隆一口气逃到了德州,这才惊魂稍定,重新整顿人马,却再也不敢主动向北平出击了。
简短截说,到了建文二年(1400)四月,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师已经接连攻取了蔚州、大同等地,部队数量也不断增加。李景隆提出希望双方息兵和谈,但朱棣未予理睬。李景隆认为自己不能再坐视朱棣势大,只得再次从德州提兵出击。这一次出兵堪称靖难之役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建文一方增调大量兵力,号称百万之众,进至河间府,前锋部队与燕王军隔白沟河对峙。
这一次交战,起初李景隆还占到了一些便宜。靠着都督瞿能等人的奋战,燕王军被暂时击退。但在此后的主力决战之中,李景隆再次暴露出来在战况胶着的形势下韧性不足的弱点。而朱棣却在箭雨之下,三次更换受创的战马,坚持在前线亲自指挥,终于扭转战局。二子朱高煦在关键时刻率领的骑兵也充分发挥了短途奔袭的凿空作用,李景隆军再次溃败。一些表现突出的将领如瞿能、俞通渊等人也在败退中身死,李景隆却得以单骑逃生。百万大军只有徐辉祖一支部队没有受到太大损伤,其余不是举众而降,就是败亡而死。
五月,燕王大军进抵德州,李景隆不堪再战,逃往济南。此后一系列战役中,双方互有胜负,然而均无法更改战局向朱棣一方倾斜的结果。
最终,建文一方逐渐在军事上与经济上都难以为继,终于在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被朱棣打破南京城,建文变服出逃,不知所踪。朱棣则改称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将中央制度恢复为洪武旧制,次年改元永乐,使明朝历史进入了成祖永乐帝统治的22年之中。
进入永乐时代之后,不仅明朝政治发生了改变,明朝与蒙古关系更是随之发生变化。靖难之役以后,经历了几年内部动荡,明朝一方再想发动对蒙古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在短期内已无可能。朱棣本人的皇位尚未完全坐稳,自然谈不到对外大兴兵戈。于是他就在登基之初,改变了洪武时代对北元军事歼灭的政策,开始尝试同蒙古恢复外交和经济上的各种往来。
下一篇谈永乐初期对蒙古政策的调整以及于朱棣身世的一些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