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诗词赏析 > 乡校议论,七嘴八舌,师之友之,子产先生的思想财富,恒久流传也

乡校议论,七嘴八舌,师之友之,子产先生的思想财富,恒久流传也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乡校议论,七嘴八舌,师之友之,子产先生的思想财富,恒久流传也

子产先生,春秋时期郑国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名侨,字子产

子产(?--前522),春秋时期郑国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名侨,字子产。其父乃郑穆公姬郑之子姬发,字子国,又称公子发。郑穆公在位22年,先后与楚国、晋国结盟,以免遭遇亡国之险,并与楚国联手,讨伐宋国,击溃宋军,从中渔利。郑穆公子孙繁盛,两个儿子公子夷、公子坚先后继位,是为郑灵公与郑襄公,另外七个儿子,子罕、子驷、子丰、子游、子印、子国、子良,皆强悍有力,其后裔成为七个势力强大的世族,史称“七穆”。子产老爹子国跻身“七穆”之列,这就使子产具备了浓烈的“红色基因”,不过,他对此似乎没有一点光荣与自豪,遗世而独立,其言行常常引人侧目。

郑简公十二年(前554),“简公怒相子孔专国权,诛之,而以子产为卿。”(《史记·郑世家》)。至此,弄权误国的子孔被诛灭,子产晋位正卿,开始执掌国政。概括子产之为政,一言以蔽之,曰:“必以德。”他说:“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自古以来,德政犹如漫漫天雨,滋润天地与民心,所谓“德薄天地”,浩浩乎不可止息也!

乡校议论,七嘴八舌,师之友之,子产先生的思想财富,恒久流传也

子产执政之核心,就是厉行改革,以改革为纲,纲举目张

子产执政之核心,就是厉行改革,以改革为纲,纲举目张。其一,实行“田洫之制”,削减贵戚特权。所谓“田洫”,孔颖达释曰:“为田造洫,故称田洫。此四族皆是富家,占田过制。”贵戚世家滥占土地,恃强凌弱,鱼肉百姓,必须制止。这项改革之要害,就是限制贵族滥占土地,划定公卿与士庶的土地边界,对私田按地亩课税。其二,实行“丘赋之制”,减轻百姓劳役。《左传·昭公四年》:“郑子产作丘赋。”杜预释曰:“丘,十六井,当出马一匹,牛三头。”当时一方里为井,十六井为丘。所谓“丘赋”,即是以“丘”,也就是土地亩数,作为征发牲畜的计量单位,依据土地与人口数量交纳军赋,减轻贫苦百姓的负担。其三,铸法律于铜鼎,昭宽猛之准则。《左传·昭公六年》:“三月,郑人铸刑书。”那是公元前536年3月,子产令人浇铸一尊“法鼎”,引起轰动,杜预释曰:“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所谓“铸鼎释法”,昭告天下。这一创举,彻底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之忽悠大法。同时,子产提出“宽猛相济”的执法原则,以强化道德教化之“宽柔”,与严刑峻法之“刚猛”相结合,“以宽化民,以猛慑民”,软硬兼施,事半而功倍矣!其四,网络天下高士,务使人尽其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作为执政,子产善于慧眼识珠,辨识各类人才:冯简子先生,处大事而清醒,临危局而善断;游吉先生,形貌端严,且富有文采;公孙挥先生,能洞悉四方诸侯之谋略,且能言善辩;裨谌先生,富于智谋,善于拨弄纷纭乱局——这些当世之才士,子产一律加以提拔重用,有力地推动了郑国“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作为一代改革家,子产面临着巨大阻力,甚至有生命之虞,他早已置之度外。《左传·昭公四年》载,子产推行“丘赋之制”,受到国人诽谤,有人威胁说:他老爹死于动乱,他如今这么干,不考虑自己的安危吗?子产断然回答:“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他说,我听说做好事者不改变其法度,才能成功。百姓不可放纵,法度不可改变。清人林则徐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来自子产当初的铮铮誓言。

乡校议论,七嘴八舌,师之友之,子产先生的思想财富,恒久流传也

乡校议论,七嘴八舌,众说纷纭,禁乎不禁乎,天晓得也

如果说,子产的逐项政治举措,引领了属于他的时代,为后世政治家治理国家点亮了一盏“明灯”,那么,他关于“不毁乡校”的宏论,则敲响了一记亘古长鸣的“警世钟”。且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之记载:“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为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那时候,“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所谓“乡校”,就是古代乡间的公共场所,是人们聚会议事的地方。老百姓闲暇时节凑在一起,七嘴八舌,指斥时弊,抒胸中之臆气,论天下之兴亡。这些言论,当然有不少是指斥执政当局的,亦即“毁谤之言”,这就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不满,郑国大夫然明对此尤为“义愤”,他建议子产当机立断“毁乡校”,取消百姓发表议论的阵地,不许他们乱发议论,毁谤朝政。子产断然拒绝了他的提议,并发表了著名的“不毁乡校论”。

乡校议论,七嘴八舌,师之友之,子产先生的思想财富,恒久流传也

乡校之议论,与山林之喧呼,两大风潮,刮了数千年,依然如故也

概乎言之,其要点有二:第一,他主张把那些“乡校议论”当作为政之“良师”,“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在此,子产是把老百姓的好恶当作衡量执政者善否的标准:凡是老百姓喜欢的,就继续贯彻执行;凡是老百姓憎恶的,就坚决加以改正。此即所谓“坚持群众路线”也!第二,他主张把那些“乡校议论”当作苦口之“良药”,认真听取,以检验执政之得失,纠正失误与错误。他说,为政者只有行于忠善,才能减少人们的怨恨;而依靠威权堵住众人之“口”,犹如“防川”一样,防不胜防啊,一旦爆发,“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子产的这番宏论,可谓言简意赅,足警后世矣!然明听罢,惭愧地说:我如今才明白了您的威望究竟从何而来,如此行政,实在是郑国之福啊!

在两千多年前,暗无天日的封建社会,允许人们随意议论“执政之善否”,这对统治者来说,就已经十分不易了;而子产身居卿相之高位,力主保留“乡校”,倾听百姓呼声,关心百姓疾苦,把他们的议论当作“良师”与“良药”,并且因此而调整其统治政策。这样高明的见解,在遥远的古代,实在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郑国在子产的英明领导下,犹如一条沉浮在战国乱流中的航船,载沉载浮,度过了一段风调雨顺的和平岁月。郑简公十九年(前561),简公感于子产之德,“封子产以六邑”,以表彰他的功绩,子产反复谦让,最后“受其三邑”。

这时候,由于统治集团内部权斗日趋剧烈,剑拔弩张,郑国隐隐然潜伏着一场新的危机。这年,江南吴国使者季札先生前来拜访子产,季札是著名贤者,品德高尚,识见深远,为了让贤不做国王,不惜跑到舜过山 (位于常州与江阴交界处)隐居种田。他告诫子产,“郑之执政者侈”,恐怕大难将至,让他早做准备。子产频频点头,心头涌起万般无奈,感觉了个人力量之渺小,实在难以长时期独臂擎起江山之倾颓。不久,郑国内乱再起,“诸公子争宠相杀,又欲杀子产”,这一轮的宫廷绞杀,像以往一样残酷,公子王孙纷纷人头落地,当滴血屠刀在子产头顶挥舞时,有人出来阻止说:“子产仁人,郑所以存者子产也,勿杀!”虽然安然度过了这次生命危机,但人之生,必有死,子产当然也不例外。公元前522年,子产辞世,“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就连孔夫子听说子产死了,也为之下泪,连连叹息说:“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乡校议论,七嘴八舌,师之友之,子产先生的思想财富,恒久流传也

岁月的长河冲走了泥沙,却为后人留下了亮闪闪的珠贝

郑国执政子产先生因为行仁政,创宏业,且海纳百川,“不毁乡校”,而被著之竹帛,恒远流传。今日重温子产先生那一席关于保留乡校的泠泠话语,依然滴沥如新,震响耳畔。岁月的长河冲走了泥沙,却为后人留下了亮闪闪的珠贝。可惜的是,许多封建统治者根本不相信子产“那一套”,习惯于“防民之心,堵民之口”,结果到头来,“大决所犯,不克救也”,江山陆沉,大厦崩摧,他们自己也被淹没在人民群众愤怒的汪洋大海里了——这种种可悲之情形,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地重复上演着,悲夫!

2019,3,4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阅读

  • 子产不拆毁乡校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子产不毁乡校,然明虎着脸转身就走,找到了当时担任执政卿的子产,忿忿不平地说:“老百姓到乡校去,并不是为了学点有益的东西,倒是兴致勃勃地说长道短,虽然也有人对朝廷说一
  • 录古记:子产毁乡校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子产不毁乡校,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子产,是春秋时郑国的国卿,掌握着行政大权。土地都是公有的,这个公有,并不是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意思,所谓“公”,指的是公家,也就是春秋时
  • 子产:古之遗爱,国之基石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子产不毁乡校,“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这是法家最根本,也是最强烈的治国信念。这种的观点,滥觞于春秋时期的子产。我们都知道,随着时代的进步,墨守成规者将难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