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风雷激荡天欲变---子产的智慧(1)
在前面的故事里,已经讲述了一些关于子产的故事。作为春秋中后期郑国著名的政治人物,子产在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运用个人智慧,调和郑国内外矛盾,让郑国这样一个中型诸侯国在大国之间游刃有余,保护了郑国的国家利益。
子产从少年时代就表现不同常人的政治智慧,看问题客观深入。公元前565年,郑国派子国和子耳率军攻打楚国的随从国蔡国,并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郑国上下欢欣鼓舞,对子国和子耳交品称赞,只有子产表示不以为然,认为郑国夹在大国之间,却自讨兵祸,实在是不智之举,结果惹得他的父亲子国十分不高兴。
两年之后的前563年,郑国发生内乱,子产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地设置防卫,帮助公子嘉平定了叛乱。事后,子嘉想独揽郑国大权,就制作盟书,要求官员们各守其位,听取执政命令,不得参与朝政。这一举动惹怒了郑国其他有势力的贵族和官员,不肯听从子嘉的命令,子嘉就想杀掉这些人。子产得知后,前来劝阻子嘉,请求烧掉盟书。公子嘉不同意,说:“制作盟书就是用来安定国家的,现在众人发怒就要烧了它,这是众人掌政,国家不也很为难了吗?”子产说:“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您要专权也难以成功,把这两件难办的事合在一起来安定国家,难道不是十分危险的事吗?请您听我一句劝,不如烧掉盟书来安定众人,您得到了所需要的东西,众人也能安定,不也是可以的吗?”于是子嘉就在仓门的外边烧掉了盟书,郑国国内这才安定下来。
子产的外交才能也很出色。公元前551年,晋国作为霸主,要求郑国派人前去晋国朝见,口气大约十分强硬。时任少正的子产对晋国使者说:“我们国君,刚继位八个月的时候,就前去朝见晋国的先君晋悼公,晋国执事却对我们国君非常不礼遇,让我们国君感觉恐惧。所以在第二年的时候,我们国君又去朝见了楚国。楚国那时还很强大,却对我们国君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郑国对楚国实在不敢有二心。我们郑国,跟晋国一向靠近,楚国衰弱后,我国就拿出全部的出产,还有宗庙的礼器,前来接受盟约,国君带着臣下随着执事来到晋国,参加年终的会见。郑国国内跟楚国友好的,也就是子候和石盂,郑国国君回国后,就讨伐了他们。这之后,郑国国君虽然没去晋国朝见,就连年派出使臣出使晋国,对晋国的命令没有一次不顺从。晋国这样的大国,发布政令没有个定准,郑国只是个弱国,国家和家族都很贫乏,意外不断不生,没有哪一天不活在恐惧之中,哪里敢忘记大国的命令。晋国如果有心帮助郑国安全下来,郑国会自觉去朝见,哪里需要晋国下命令呢?如果不体恤郑国的难处,只会颐指气使,这等于是抛弃郑国,让郑国成为自己的敌人。郑国不敢忘记贵君命令,请执事转告晋国执政,体谅郑国的用心。”
子产言辞有理有节,既批评晋国的傲慢无礼,又没有与晋国撕破脸皮。
晋国范宣子主持政事的时候,诸侯们朝见晋国要缴交很多贡品,让各国感觉有点喘不过气来。公元前549年,郑简公去晋国朝见,子产托子西带给范宣子一封信,要求减轻各国贡品,信中说:“范大夫执掌晋国,我们没听说您有什么美德,只听说您索取大量贡品。子产我对此感到困惑,子产听说,君子治理国家,不是担心没有财物,而是担心没有好的名声。诸侯的财务,聚集在国君家里,国家内部就会出现分裂,为什么呢?您仔细想一想,如果你想依赖这些财物,晋国其他人对您会有什么看法?难道不会产生矛盾吗?晋国内部不和,诸侯肯定见样学样,这样对晋国不利,你们范氏也会受到伤害吧。范大夫您好糊涂啊!财物有什么用,好名声才有用,好名声,是装载德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和家族的基础。有基础才不至于毁坏,您不也应该这么做吗?有了德行就快乐,快乐了就能长久。有了好名声,周边诸国才会心悦诚服来朝见。您仔细考虑考虑吧,是宁可让人对您说‘您确实养活了我’,还是说‘您剥削了我,来养活自己’呢?”范宣子觉得有理,就减轻了诸侯们的贡品。子产为各诸侯国办了件大好事,各国大夫都对子产表示钦佩。
子产还是个不贪功的人。公元前548年,因为子产率军进攻陈国,而且化解了晋国的责备,郑简公论功行赏,将6座城池封赐给子产,子产推辞,只接受了其中三座。
因为子产的智慧和美德,在郑国的威望逐步增加,以至于几年后,吴国公子季札访问郑国的时候,对子产说:“郑国的执政者奢侈,大难将临头,执政的重任将落到你身上。你若执掌政权,一定要按礼行事;否则,郑国将会灭亡。”郑国大夫裨谌也说:“上天降祸于郑国很久了,一定要让子产平息它,国家才可以安定。不这样,就将会灭亡了。”
果然,公元前543年,子产就成为郑国的执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