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这首颇具传统意味和江南风情的诗,令人一见倾心。
乍看似乎写的是思妇和浪子,但与传统的闺怨诗相比,表现出了较强的历史感和时空感。
豪放旷达的气质,欲语还休的情韵,还有宋词小令般的回味悠长,有机地融为一体,我甚至一度认为,如果要评选能媲美唐诗宋词的新诗作品,舍此其谁?
有研究表明,诗中的思妇这一形象,对标的是郑愁予的母亲。那年,国难当头,东奔西走,在江南的一个村落,作者唤起了童年时的记忆,于是以母亲为原型,作了这诗。
其实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了解其背景固然有帮助,但人们喜爱它,在于能品味出更多诗歌的言外之意。
我也记不清当时为什么喜欢它,也曾学着像交作业一样分析它的艺术特色,最后竟分析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觉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
突然,某一天,我明白了。而其关键,在乎“淡淡的忧伤”这几字。
记得读书时,有文艺学教授说过,大凡最打动人心、久经传诵的作品,多有“淡淡的忧伤”这个特质(虽然并不绝对)。诗经里的《蒹葭》,南朝的《西洲曲》,唐诗里最典型的莫过于《春江花月夜》。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读毕,真的有一种莫名的想哭的冲动,但绝不会哭得稀里哗啦。这种悲伤是淡淡地,甚至是莫名的,就像初恋的味道,或者说青春期的味道。一如那个思春的杜丽娘。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皂罗袍·游园》
若一旦悲伤过头,成了呼天抢地的窦娥冤,则反而不美: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做天?
虽然杀伤力有,但大家活得够辛苦的了,真心有点敬而远之。
我甚至进一步觉得,如果一首作品能让人感觉到淡淡的哀愁,哪怕是艺术特色、写作手法次一点都没关系,因为人心是肉长的,就吃这一套。
去她娘的艺术特色!老子又不考试。喜欢上一个人不需要理由,同样的,作为一个读者,喜欢上一首诗,也不需理由。
郑愁予是颇有古典韵味的台湾诗人。其名字,就能令人联想到辛弃疾的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就《错误》此诗看,说什么和谐、完整的艺术境界,那是官方的话术,光是《错误》这一标题,就够抓人的了。而其塑造的情境,令人为之心悸。
我们不妨脑补:
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子在守候着她的归人(容颜、等待);她等了一年复一年,时间在等待中悄然逝去(季节里);她也曾欣喜期待,以为她的归人即将到来(莲花开),却终于还是寂寞失落,因为她的归人终究没有归来(莲花落)。
似乎又应了那句古老的话: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似乎又是沈从文笔下等到老二归来的翠翠。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
沈从文也真是太贼了,既给你绝望,让你疯狂,也不忘了给你点希望。文学理论说,这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没毛病。
《错误》还有席慕蓉的同名作品,不妨一并比较,感受内在的不同。
席慕蓉/错误
假如爱情可以解释
誓言可以修改
假如 你我的相遇
可以重新安排
那么
生活就会比较容易
假如 有一天
我终于能将你忘记
然而 这不是
随便传说的故事
也不是明天才要
上演的戏剧
我无法找出原稿
然后将你
一笔抹去
甚至还有汪峰的同名歌曲:
像一条鱼儿游进了网
像只鸟儿被砍了翅膀
像块石头扔在街上
像个战士被弃之山岗
我全部的人生只是一次失去
如果成长只是一次失去
妈妈为什么把我带到这里
这个世界怎么了
那是个错误
摇滚就是这么直接干脆。由此,我们也能理解,诗歌为什么是诗。新诗与歌词有着不同的审美指向。
朋友,那些美丽而忧伤的作品,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