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诗词赏析 > 虞允文,毛泽东眼里的千古一人

虞允文,毛泽东眼里的千古一人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虞允文(公元1110年12月14日-公元1174年7月18日),字彬父,隆州仁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看来眉山真是地灵人杰啊,除了三苏外还出了这么一位大神)。史载虞允文姿貌雄伟、慷慨磊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高大威猛、性情豪爽的帅哥。

虞允文,毛泽东眼里的千古一人

(虞允文)

虞允文初入仕途,靠的是父辈的余荫。他的父亲时任隆州知府,为官清正,在当地很有声望。作为根正苗红的官二代,虞允文近水楼台,早早跻身隆州市领导班子,帮助父亲处理政务。虽然年纪轻轻就做官是沾了他老子的光,但并不表示他只是会投胎而已。事实上,虞帅哥从小就非常聪明,学什么都很快,尤其善诗文,七岁即能提笔作文(说来惭愧,笔者七岁那年跳过幼儿园,直接到村小报名读书,面试时险些失手。最后费了老大劲才写完阿拉伯数字一到十。而且那个十还是先写了'0`,再手忙脚乱的地在左边添了个'1`,跟学霸虞帅哥的表现真有天壤之别啊)。

在隆州为官期间,母亲辞世,虞允文极度悲伤(“哀毁骨立。既葬,朝夕哭墓侧”)。按当时的惯例,他应当为其母丁忧三年,但虞允文考虑到父亲孑然一身,且身患疾病,故此一直守在父亲身边,七年未曾调官。

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虞允文进士及第、金榜题名。此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再无牵挂的虞允文出川入朝,做起了京官。因为文章写得好,慢慢升至中舍人、直学士院。

绍兴三十年(公元1140年)正月,金主完颜亮派人修复汴京(今河南开封,曾在靖康之变中遭到了严重损毁)。听到这个消息后,虞允文敏锐地意识到,这是金人有意南侵的一个信号。于是他上书皇帝,断言金人一定会撕毁和约,建议朝廷做好防御准备。但却未能引起高宗赵构和宰相汤思退的重视。

那么饱受金人之患的宋高宗为什么会对虞允文的警告置之不理呢?难道是承平日久,麻痹大意了?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赵构从未放松过对金国这个老对手的警惕。就在不久前(绍兴二十九年六月),他还派工部侍郎王纶作为称谢使,到金朝侦查敌情,并巩固盟约。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很有意思了。

王纶到了中都(今北京),受到金人极高规格的接待。有一天,完颜亮紧急召见王纶。看起来,这只是一次非正式的会面。在场的除了他们二人之外,只有金国的一个执政。金主看似漫不经心地问了王纶很多问题。王纶不亢不卑,对答如流。连完颜亮都被他折服了,大赞南宋物华天宝,人才济济,态度越发谦恭。

同年九月,王纶顺利完成使命,回到临安。他向高宗报告说,金人态度恭顺友好,没有要打仗的意思。事实上,这只不过是金人麻痹对手的伎俩,老实的王纶上了完颜亮的当,金人其实早已开始图谋南下伐宋了。

绍兴三十年十月,虞允文假借工部尚书之名,以贺正使的身份出访金朝。他发现金人正在大量运输粮草,建造战舰,显然是要南征了。为了尽快让朝廷知晓这一状况,他急忙向金主辞行。完颜亮故技重施,摆出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说自己准备去洛阳观赏牡丹了。虞允文可不是王纶,他返回之后立即将金人备战的情况向皇上奏报,并再次强调必须加强淮、海两地的防御力量。

虞允文,毛泽东眼里的千古一人

(完颜亮)

绍兴三十一年九月,金主任命李通为大都督,在淮水之上搭建浮桥。随后御驾亲征,大举南侵。金兵号称百万,”毡帐相望,钲鼓之声不绝”。两淮前线宋军一触即溃,致使金人狂飙突进,如入无人之境。十月,完颜亮自涡口渡淮河,淮东、淮西之宋军未有敢缨其锋者,纷纷后撤。一时“中外震恐”,宋高宗惊慌失措,意欲再度出海以避其锋。右相陈康伯力劝高宗留下来抗金,他还迎眷属入临安,以示破釜沉舟的决心。

俗话说国难思良将,此时离岳飞蒙难已逾二十载,建炎年间崛起的名将早已凋零殆尽。高宗环视四周,发现几无可用之人。无奈之下只好启用“素不习军旅”的同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出督江、淮军事。在陈康伯的推荐下,高宗任命虞允文为“参谋军事”,负责协助叶义问。这一安排看似无心插柳,却在无意间将一位不世出的名将推向前台,挽救了南宋和赵构本人的命运。

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完颜亮率领大军逼近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淮西宋军主帅王权被就地免职,由大将李显忠接任,虞允文则被派往采石劳军犒师。虞允文抵到采石后,发现宋军士气低落、军心涣散。而其时主将李显忠未至,情势危急,于是挺身而出、亲自担纲前线指挥。他向士兵分析形势、晓以大义,激励宋军全力迎敌,甚至还对一位将军用上了激将法:“允文入阵中,抚时俊之背曰:‘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尔’。”(《宋史·虞允文传》)。众将士纷纷表示愿意死战。

当时敌军有四十万之众,而宋军只有一万八千。这个时候,虞允文的军事天才充分显露出来了。他命令诸将在岸上列阵待命,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又将水军战船分为五队,其中两队藏在小汊港之中作为预备队。其他三队一字排开,一队在左、一队在右,最精锐的一队居中,正面迎敌。刚刚布置完毕,敌军战船数百艘已经呼啸而来,“采石之战”正式打响。宋军一时无法抵挡,徐徐后退。危急关头,虞允文将生死置之度外,亲自杀入阵中。受到鼓舞的宋军士气大振,殊死奋战,大破敌军。事后清点,此役杀敌四千余人,其中万户二人,俘虏千户五人、军士五百余人。在随后的进行的第二此大战中,宋军取得了更大的战果,烧毁敌军战船三百余艘,彻底击败了完颜亮。

虞允文,毛泽东眼里的千古一人

(采石之战)

虞允文料定完颜亮败走后,必定会尝试从扬州渡江,于是赶到镇江布防。此时金军已毫无斗志,完颜亮逼迫全军强渡长江,反被部下所杀。随后金国残兵尽数北归,南宋朝廷再次转危为安。

采石之战在中国历史上可以与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相提并论。虞允文以一介书生决胜于两军阵前,立下了盖世功勋,实在是英雄了得。难怪睥睨天下的毛泽东也盛赞其曰:“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虞允文向高宗分析局势,认为金人新败,又逢内乱,此时正是最好的“恢复”之机,应该坚持北向用兵,获得了高宗的默许(关于这一点,笔者并未查到赵构的具体回复,但以虞允文后来在四川的行动来看,应该是默许了)。其后虞允文数次经略四川,在大将吴璘的支持下北伐,先后攻克了凤翔,巩州等地。无奈此后宋廷在汤思退等人的主导下执行收缩防守的政策,导致前功尽弃。

虽然北伐的理想得不到支持,但是高宗、孝宗两任皇帝对虞允文还是礼遇有加的。尤其是赵构同志,做了太上皇之后还曾御书《圣主得贤臣颂》赐给虞允文。他认为虞允文对宋廷有再造之恩,是值得信赖的忠君之臣。这一点在御史萧之敏弹劾虞允文时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明确告诉孝宗,萧之敏的妄言是不能听的。他说,虞允文在采石力挽狂澜的时候,萧之敏在哪儿呢?于是孝宗以妄奏之罪罢黜了萧之敏,还送了把自己题诗的折扇给虞允文,以示恩宠。不过,出人意料的是,虞允文上书皇帝说,萧之敏为人正派,应该把他召回来,这样才能广开言路。孝宗感动得不行,下令将此事记载到《时政记》里,以资表彰。

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虞允文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追赠太师,谥号“忠肃”。虞允文早年以文章入仕,后遭逢危局,毅然挺身从戎、匡扶大宋江山。一生出将入相近二十载,建功无数。杨慎称赞他“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