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前言
杨载(1271-1323年9月15日 )字仲弘,是元代中期的著名诗人,他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诗四大家"。据《元史·杨载传》记载,大书法家赵孟頫是杨载的贵人:
"初,吴兴赵孟頫在翰林,得载所为文,极推重之。由是载之文名,隐然动京师,凡所撰述,人多传诵之。
杨载《诗法家数》讲解了自己总结的作诗方法,老街节选了一部分和诗友们分享一下。
一、起承转合像一个公式
杨载在《诗法家数》中专门讲到起承转合,但是古人写诗话,常常言简意赅,只给精髓不给说明,全靠自己去理解。
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捲浪,势欲滔天。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證。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證,与前联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1、七律以唐朝杜甫的《登楼》为例,看看这首诗的起承转合。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第一联破题: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首联是就题起: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第一句点“楼”,第二句点“登”。
第二联承接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这一联接破题写景, “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上句“天地”写的是空间 ,下句“古今”是时间,引出了诗人的遐思。
第三联转: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这一联需要有变化,第二联写景, 第三联就要“或书事或写意”,杨载特意说第三联: "与前联意相应相避"。 反之亦然,有的诗第二联抒情论事,第三联写景。
第二联是实写眼中所见,第三联是虚写心中所念(照应:万方多难)。这是一实一虚的变化,二、三联尽量避免重复。
第四联合: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关于结句,杨载说道:“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剡溪之棹说的是王子猷雪夜访戴,近门而不入,意思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缚之意。
八句律诗的“转”,并不见得一定要放在第三联,从整首诗的脉络来看,常常是第七句非常关键,就像绝句的第三句。
这首《登高》,第三联是一个转变,从景转到抒情。但是整首诗的转折在第七句,陡起波澜:“可怜后主还祠庙”,你刘禅有何功劳,竟然也和诸葛亮一样有一个祠庙让后人供奉呢?结句就是”剡溪之棹“,宕开一笔,我还是背诵诸葛亮喜欢的《梁甫吟》去吧。
2、绝句
绝句只有四句,第三句的转折非常重要,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前两句对景兴起,第三句以询问方式转折,第四句回答。
二、拘束中的变化
杨载虽然总结了一个公式,不过他也在《诗法家数》中写了几种变化,这3种变化说了诗的开始,不过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关系到全篇的布局。
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有双起两句,而分作两股以发其意者;有一意作出者;有前六句俱若散缓,而收拾在后两句者。
1、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这是元稹的悼亡诗,第一句“谢公最小偏怜女,”怜惜之意尽在言表,第三、四联都是照应第二句”百事乖”,因当年“百事乖”而更加怜惜亡妻。最后两句写如今过上了宽裕的生活,可惜你已经不在了,今天只能靠祭奠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整首诗都是悼亡当年跟着自己受苦的妻子,即比喻成谢道韫的韦氏。
2、有双起两句,而分作两股以发其意者
有一首黄庭坚的绝句可作为范例,《病起荆江亭即事》: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这首诗第一句和第三句说的是陈师道,第二句和第四句说的是秦少游。 表达的是苏门弟子不受器重的遗憾,陈师道与秦少游一个沉沦下僚,一个客死他乡。。
3、有前六句俱若散缓,而收拾在后两句者
李商隐的七律《泪》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唐体余编》评价这首诗说:“六句实赋,似是正面,结句一笔翻落,化实为虚,局法奇甚。“ 读完这首七律《泪》后我们会发现,第七句铺垫一下,整首诗的”转“竟然在最后一句。
三、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一段话
除了学习前人这些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还要多从古人作品学起,不能说知道了“起承转合”这四个字就会作诗了,杨载说:
今之学者,倘有志乎诗,须先将汉、魏、盛唐诸诗,日夕沉潜讽咏,熟其词,究其旨,则又访诸善诗之士,以讲明之。若今人之治经,日就月将,而自然有得,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是不是很像红楼梦中林黛玉说给香菱的一段话: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陶渊明、应玚,谢灵运、谢眺、阮籍、庾信、鲍照这几个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林黛玉的意思和杨载“须先将汉、魏、盛唐诸诗,日夕沉潜讽咏”的意思差不多。关于作诗之法,林黛玉也说过:
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林黛玉的这句话就是老街上面转录杨载“起承转合”的精华版了。《红楼梦》中的诗大部分是曹雪芹写的,在清朝康熙年间科举考试恢复了诗赋取士,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当然都是诗词高手。
结束语:
关于学诗之法,杨载有一句话与老街平时的感悟很契合:
诗有三多,读多,记多,作多.
读诗多,背诗多,写诗多,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可惜今天学校里只剩下读和背了,热热闹闹的《中国诗词大会》也只有二多:读多,记多......
@老街味道
不思量自难忘 这首苏东坡的江城子您可能读的不对
《青花瓷》、《卷珠帘》、《盗将行》,哪一首是真正的古风?
怎样按照词谱填词呢?10分钟学会填一阕《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