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田猎,又称“狩猎”,俗称打猎。在古籍中作“畋(音田)”或“畋猎”。古人称春猎为“蒐”(sou),夏猎为“苗”,秋猎为“猕”,冬猎为“狩”。
在原始社会,打猎是我们祖先谋生的手段,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田猎从谋生手段变成了统治阶级享乐的活动。
《老子·道德经》云:“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一个“狂”字道出了田猎的娱乐性。所以中国古代许多帝王都对田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孟子二章·庄暴见孟子》(高中语文)中记载了齐王田猎的情况:“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而有喜色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田猎的壮观,车马驰驱,鹰犬追击,狐狸野兔在狼狈逃窜,弓弦响处,血肉狼藉.....
据史载: 汉武帝是个田猎迷,他打猎时, 要司马相如为他作赋;唐高祖李渊更是嗜猎如命,为了打猎把政事置诸脑后;他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也爱好田猎,曾与野猪搏斗过;清朝乾隆皇帝曾用神虎枪打死过老虎.....历代帝王喜欢田猎者不胜故举。.
我国古代的一些大文学家更喜欢在田猎中陶冶性情,启发灵感,因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有关田猎的佳作。如王维《观猎》(初中语文): “风劲角马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诗描述了将军打猎时的情况,和将军满载猎物归营的豪迈神情,神情毕现,栩栩如生。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更是一个田猎迷,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不难从中想到当时田猎的盛况。
田猎不仅是统治阶级和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 也是统治者练兵习武的手段。苏东坡《教战守策》(高中语文)也说:“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折刈杀伐之际而不摄。”
现在河北省北部毗邻内蒙和辽宁的围场县,就是清朝皇帝“诘戎讲武”、 “行秋猕之礼”的木兰围场遗址。“木兰”在满语中是“哨鹿”的意思。“围”是围猎。据说,在围猎时,皇帝亲率侍卫藏于密林深处,使人头顶鹿头,吹起模仿雄鹿叫声的木制长笛,引来了求偶的雌鹿。待鹿群进入包围圈才开始射猎。这就是木兰围场的由来。康熙皇帝1681年在此设置了七十二个围,制定了“岁举秋猕大典”的家法。嘉庆《木兰纪》中说: “夫射猎为本朝家法,绥远实国家大纲。每岁秋涨不逾二旬,驻营莅政、阅本,接见臣上,一如宫中”。据《钦定热河志》记载,清朝盛期140年间,共在木兰围场田猎110次,其中康熙48次,乾隆47次,嘉庆15次。由此可见清期统治者是十分重视田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