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据惠州府志记载——曾万里 坊廓都(今陆丰市西山)人,明崇祯年间贡生。
七世祖九万公(号万里)生四子二十四孙。
四子:
长子——志春公·号占子(繁衍西山村、深坑村)。
次子——志檠公·號南安(繁衍南山村)。
三子——師輿公·號聖恭(繁衍石下村)。
四子——學州公·號聞聯(繁衍石艮村)。
二十四孙:
大长房传:朝相,朝翼,朝冠,朝序,朝彦,朝樸,朝吉。
大二房传:朝宰,朝则,朝肅,朝简,朝睿,朝襄,朝七,朝八。
大三房传:朝秩,朝署,朝裔。
大四房传:貞席,貞翻,貞泉,貞委,貞伍,貞暢。
八世志春曾公——九万公长子志春,号占子。邑庠生(族谱记载)。
朝冠曾公,字朝(韶)甫,(建祠陆丰西山寨内)。
朝冠曾公,字朝(韶)甫,歳贡生(朝甫公系九万祖公二十四孙之一)。韶甫公生六子(人称:斯(私)六房)。次子——曾养直 (武举人,郡庠生,号铨亭。韶甫公次子,黎氏生)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乙卯科武举人。
相传芬河(现陆丰市河西镇芬河村)人仕林某考举不中。归家后,整日借酒消愁,在心灰意冷之时,其父端其样,于心不忍。其父及其兄弟与其谈心,一番劝解鼓励后,提出建议,汝可至西山曾家(志春·曾公)练武馆讨教学武。林某人抱着将信将疑之心来到曾家武馆(现西南镇深坑村,志春·曾公祠——深港堂。古时是武馆兼收租运粮场地)。林某拜见志春公(裔孙称其号:占公)时眼露不以为然,被志春公发现,志春公笑笑招呼大家品香茗。林某秉明事由后,提出来拜师学武。志春公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答曰:"与吾学武,力须过千,入室升堂,方可去"。随后,众人随志春公和铨亭举人公(当时年幼)来到练武场练武石旁,问其:"汝能引来?"林某答:"奈何轻我,我亦练过"。随后,走到一排练武石(约两百斤到五百斤)面前,随手挑起二百斤练武石,单手发力,举起一尊练武石到胸前,未能献印。志春公走到一排练武石前,猛踩地面(一脚踩出脚窝坑)扎起马步,一气呵成,左手抡起最大练武石(约四五百斤)举于胸前献印后举于头顶,面不改色。周围众人纷纷鼓掌叫好!右手又抡起一尊练武石。观看人群瞬间鸦雀无声,后赞叹绵延不绝!纷纷夸其"内力深厚,力大无穷"。从此,林某向若而叹。在深港堂勤学武艺、八股文、策论武经等,历时三年。习得曾家内家拳,弓马技勇和八股文、试贴诗等真传学识后,去省城乡试,力压众人。月中折桂后,林举人与其父及兄弟等亲备大礼答谢曾家(志春·曾公)。
养直(号铨亭)举人公(古代举人俗称老爷,雅称孝廉),从小聪慧好学,力大无穷,酷爱学武。年幼时,他武技在众多同龄兄弟中出类拔萃。从小跟随志春公(子孙后辈称占公)学习武艺、八股文、试贴诗、策论武经等,习得其真传后随其父(韶甫公)悉心学拳腿、棍术、刀剑、弓马技勇等武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兄弟的陪同下,前往省城,参加乡试。在参试众人中,铨亭公技压群雄,获得考官连连称赞,乙榜"科举及第"。(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惠州府志、海丰县志和族谱都有记载——曾养直 坊廓都(今陆丰市西山村)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乙卯科武举人。
据查史记资料记载——清代武举——依文榜程序,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1)、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2)、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3)、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4)、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前三甲指【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为【三甲鼎】。
清朝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设所谓“恩科”,常额以外,也增加一点“恩额”。清朝武考,分一、二、三场进行。 一、二场试了弓马技勇,称为“外场”;第三场试主考八股文和策论武经,称“内场”。
一场试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二场。
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膂力。一共三项。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相传九万公当时把大刀(关刀)传给长子——志春公,现大刀(文物)已经遗失)。第三项是拿石礩子(练武石),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并不深。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礩。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礩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超过两项者为不合格,取消三场考试资格。
第三场是考文,当时叫“程文”,也称“内场”,相当于文化课考试。内场考试对大多数武人来说,比外场考试更难应付,所以考试办法不得不屡有变动。最初是考八股文、诗经、策、论文章,“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一篇议论文。顺治时定为策二篇、论二篇,题目选自四书和兵书。康熙年间改为策一篇、论二篇。策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三部兵书,论题只从《论语》、《孟子》中出,考试难度有所降低。乾隆时,又改为策一题,论一题,题目都选自《武经七书》。
可想古人考举多不容易!笔者去拍练武石时偶遇阿叔。为了让我拍(练武石)照的更好看些,阿叔特意把最小的练武石,贴地竖起来。发现他气喘吁吁!笔者抱着怀疑之心,亲自尝试一下。双手提居然提不动,让我汗颜无语!
温馨警告
千万不要一时好奇心起,去搬弄练武石。若真要接触练武石,请同(占公)子孙后代一起去才可触碰!切记!切记!这里有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