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在于都县段屋乡枫树村有一座远近闻名遐尔的“仙山”——玉泉山(俗称小佛岭)。山深林密,古树披翠,清泉如玉,琴瑟鸣涧。优美的自然环境孕育着古文化深邃的底蕴,“仙山”处处闪烁着古文明的光辉。
传说远在唐代时,一代堪舆大师杨筠松路经此地,见此山如此秀美,白鹤欢歌,为之击掌赞叹,言曰:此山如仙鹤孵蛋也。随行的小徒失言曰:鹅子飞上天,瘌痢子喊黄天。师即纠正曰:鹅子落下地,代代出神仙。遂成“仙山”。
明初萧公秀峰开基龙溪,其五世孙希德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结草庐于“仙鹤(山)胸前”,次年正月宝殿(为上下殿,左右厢房式)竣工,后又在左侧陆续建小厅、僧房,遂成一座较完整的庵庙。经历代经营,寺庙有土地近十亩,山场百亩,放生池一口,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现尚存古礱、古磨、古施肥桶等)。寺庙中常住和尚一至二人(主持和尚一人),杂役工一人。和尚坚持早晚功课和佛事外,还须参加田间耕作,长期来生活食品尚能自给。在此处长期居住的和尚大多高寿,称之得“仙”道矣!由于玉佛显灵,观音神明,玉泉寺香火兴旺,佛事兴盛,名声远播,八方信士,纷至沓来,顶礼膜拜者甚众,即使文革时期,也从未间断。
明嘉靖年后,在寺中又办有私塾,学童数人,为萧氏之孩童。其间,有一李姓童寻父乞讨于此,当地一萧翁,见之眉清目秀,遂即出资助学,后终成大器,进士及第,乃赠匾《天伦堂》悬挂于大屋圩萧氏祠堂,成为一段助学佳话。
明隆庆年间,李涞(于西一坊人,《雩都县志》有李涞传)与乡宾龙庄公在此求学,见前后左右清泉触石,涑玉鸣琴,不觉击节叹赏曰:古所谓玉水记方流,信有然也。遂言之曰:玉泉庵。此小佛岭又称玉泉山之由也。古人诗赞曰:“中峰古寺觉深幽,涧出清泉石上流,琴声未罢钟声和,何事高僧数白鷺。”寺前(北)为深山窝,中有数棵奇树,枝之嫩叶由黄变红,远观如红花布枝,四季不息,人称:“仙鹤红”,山窝中古树茂密,如伞如盖,近看满目青翠,葱岭蜿蜒,远望汉水如带,江山似画。寺东有古驿道,为通瑞金、会昌,石城、闽西、粤东之要道,道顶路边有石名为:“鲤鱼上水”。寺(后)南峰坳顶有古塔一座高耸入云,此塔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孟冬朔八辛卯庚寅时(十月初八凌晨),属丙,为七层石灰泥浆浇筑、层飘檐结构,名《文光宝塔》(俗称文峰塔),古人有诗赞:“门前宝塔起层峦,孤影擎天体势寒,小佛岭灵常毓秀,凌空直上入云端。”后人萧子严先生填字云:“文光宝塔照重峦,孤影擎天雁字寒,此地风云相际会,凌空直入髻云端。”此塔后毁(倒塌原因有多种说法,笔者认为当为嘉庆七年壬戌(1802年)地震所至,《雩都县志》云:嘉庆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地震百余里),现存塔脚残基。从塔边南凳峰顶,有一天池,泉水甘甜,碧绿如镜,不增不息,方圆近亩,名《瑶池甘泉》。有诗赞:“南海慈悲观世音,九天瑶池引人间,玉泉滴滴甘露水,润泽千村万户民。”
玉泉山既是佛山胜地,又是一革命史迹之地,当年红军将领朱德、彭德怀曾率军路过,红军战士常在此休憩、饮泉。长征后,红军游击队为此活动中心之一。文革时,在放生池曾挖起残、锈枪支数支……
玉泉山,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一颗沉淀着乡村民俗文化风情的璀灿之珠。
(龙溪萧红光撰稿)
(供稿:于都县志办)
点击阅读全文
了解更多于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