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搞得有声有色。但朝廷里有些人由于在节假日没有得到袁世凯的礼金,就在慈溪面前,说袁世凯克扣军饷,滥杀无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考察完小站新军后,满意而归。虽然朝廷并没有责怪袁世凯,但袁世凯还是暗中派人调查,是谁指使的御史弹劾他。小站练兵,在当时的大清真算不上紧要大事,也不是什么显赫单位。值得谁人大费周折,惊动了慈禧老佛爷?
眼线不久就有了消息,是李鸿藻和翁同龢,指使部下所为。袁世凯惊呆了。
这两位大臣,是袁世凯最初来北京狠下血本结交的前辈。特别是翁同龢,自己把价值连城的王羲之字画都送与他。虽然官场如战场,但这也太不够意思了吧。刚刚离开北京,刚刚开始练兵,你们就参我,总得有个理由吧
后来,袁世凯才知道,自从他把荣禄作为靠山,翁同龢和李鸿藻心里就不是滋味。再加袁世凯汇报小站练兵时,只找荣禄,不找他俩,肚子里就一团火气。
我们俩也是朝廷任命的管理练兵大臣,这不是狗眼看人低?那我们就给你小鞋穿穿。
但袁世凯得知以下情报,就更加郁闷。
慈禧太后接到御史参劾袁世凯,便命荣禄去调查调查。荣禄此时却想借机革除袁世凯,把小站新军归于自己名下。这是些什么人,如果不是史书上白纸黑字记载,本人真不敢信。
怪不得,李鸿章听说袁世凯练兵初有成效时,吐出莫测高深的结论:路还长着呢。
荣禄来到天津小站,看见新军训练方式,都是从未见过,而且卓有成效。他肯定了袁世凯是位干才,方才上书力保。
从此,袁世凯看清了荣禄,这是位不讲情面的主儿,尤其对汉人。
不少小说虚构说荣禄幼年时曾与慈禧订过亲,后来因为慈禧入宫才取消了这门亲事,这纯粹是胡编乱造,没有一点史实根据。
虽然荣禄在岁数上仅比慈禧小一岁,但从辈分上讲,荣禄是慈禧的内侄,两个人订亲是根本不可能的。至于慈禧为什么宠信荣禄,一是因为两人是内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政治上绝对可靠;二是因为荣禄本人奸险过人,善于谋权,死心塌地为慈禧效劳。
营务总办徐世昌看出袁世凯的心病,呵呵一笑说:慰亭,如今你兵权在握,还愁什么?袁世凯在徐世昌面前,从不掩饰。他说:又不是自己的军队,说不定哪天就把你开了。
徐世昌说:那就把势力坐大,让他拔不动。
袁世凯不说话了,他思索着。
徐世昌说:将来这局势,就是枪杆子说话。等到我们羽翼丰满,盘根错节,遍地是我们的门徒,他想拔你,也得好好考虑考虑。
袁世凯很兴奋,你的意思,我们既是练兵营,也是培养人才的学堂?
对,哪一个成大事者,没有自己蓄养干部的学校?
目标明确,干起来。
袁世凯先请新军中这些军官喝酒,酒过三巡,说道:“诸位,袁某今日高兴的很,今日乃是旧雨新知,英雄际会,我袁某与各位相识,也是三生有幸。这小站自今日起,就是你们一展身手之地。在座诸位,都俱忠臣孝子之人,为我大清、为我太后而出一份力。袁某人不自量力,诸位愿与袁某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否?”
在座的人立马回应道:愿随大帅出生入死,愿随大帅建功立业!
随后,袁世凯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下,一位江西籍贯的军官站了起来,说道:兄弟不才,我叫张勋,原在武卫军当兵吃粮,至今没混出个人样儿,那日偶然见到告示,大帅在小站招兵,我他娘的辞了差事,就奔大帅这来了。大帅一见我,先给了我个中军侍卫处的副官长。大伙听好了,我张勋若是不给大帅卖命,我就是狗娘养的。
随后,一位天津本地人说道:诸位,在下曹锟,津门大沽口的人,早年间贩卖布匹折了本钱,就投了军。大帅夸我虎形而生福相,给我封了个步兵第一营的帮带。我这人有点老实,人们管我叫曹三傻子,但我发誓,在大帅面前我绝不犯
另一位是河北河间的秀才,曾经在天津武备学堂学习,他说:在下冯国璋,蒙大帅赏识,如今为督操营务处帮办。愿为大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里还缺一位,就是段祺瑞。他曾经在德国炮兵学校学习三年,还在德国克虏伯军工厂实习一年。
这样的人物,袁世凯肯定想纳入麾下,不巧的是,段祺瑞回老家成亲去了。当时的交通不发达,段祺瑞回到合肥的第二天,接到了小站练兵处的电报,调他去小站参与练兵,并限期报到。段祺瑞欣喜若狂。
可是,心里又犯难了,千里迢迢,回家完婚,如果马上就走,又如何能对得起家人亲朋,对得起新婚娇妻呢?如果不走,又是贻误军期,是要军法处理的。
袁世凯毕竟是袁世凯,得知段祺瑞是回家结婚的。又赶紧发了第二封电报,说:婚姻是人生大事,一定要妥善办好,到小站报到,不用着急了,等办完婚事再来不迟。还送上一百两银票,作为份子钱。
人性化的领导啊。
段祺瑞在家办完婚事,立即北上。当他风尘仆仆抵达小站,有一群人在欢迎他,为首的就是袁世凯。
段祺瑞赶紧快步上前,行了个大礼道:祺瑞何德何能,敢劳袁大人亲迎。袁大人一把扶起段祺瑞,亲切地说:老弟,不必多礼!家中事情都已料理妥当了吗?
都已妥当,多谢大人挂念!
当晚,袁世凯在大营设宴,为远道而来的段祺瑞接风。几天以后,段祺瑞在天津一家高档酒楼请军中将领吃饭,算是婚后的答谢宴。
因为袁世凯军务繁忙,又是朝廷派来的要员,就没敢邀请。没想到,正要开席,袁大人不请自到,老远就说:老弟啊,你请酒席,怎么也不叫我啊。
段祺瑞诚惶诚恐说:大人,实在不敢惊动大人,望大人恕罪。
言重了,言重了,我确实也是公务繁忙,过来喝杯酒,就要走,你们尽兴。
袁大人真的就喝了杯喜酒,走了,在场的将官都被这位人性化领导感动了。
当酒席结束后,段祺瑞要埋单的时候,酒店老板却告诉他:“您的账单,袁大人早就结过了。
感动,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如何将手下部将网罗成自己的私党,袁世凯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对于头脑比较简单的旧军将领,就采用收义子、门生、封官许愿、小恩小惠、金钱收买。如将段芝贵收为干儿子。十几年的官场生涯,这些把戏他玩得炉火纯青。
但他也遇到过难题,在冯国璋和段琪瑞丧偶后,他想与人家联姻,可是又舍不得自己的亲生女儿。但冯国璋和段琪瑞这两个人是必须笼络的,袁世凯还是找到了方法,不嫁亲女儿,就嫁干女儿。袁世凯倒真有一个干女儿,叫张佩蘅,是袁世凯的老部下的孙女,当段祺瑞的元配夫人病逝后,张佩蘅就派上了用场,袁世凯把她嫁给了段祺瑞当继室夫人。
自此,段祺瑞犹如袁世凯的亲儿子,对他的话不仅惟命是听,而且还模仿他的一举一动。他仿效袁世凯,常常闭目养神,一旦睁眼又使人感到咄咄逼人。甚至在着装上也模仿袁世凯,常戴一顶黑方顶小帽,不男不女像个小尼姑,让人觉得怪癖得很。张佩蘅嫁段祺瑞时,其父已经不在了,只有一位老母亲跟着她进了段公馆。
张佩蘅虽然姿色平常,但为人正派,脾气也很好,操持家务井井有条,因此公馆上上下下对她心悦诚服。然而,张佩蘅却有个毛病,就是抽大烟。她经常与其母两人躺在烟床上,对着吞云吐雾,并专门雇了一个刘姓女工为她烧大烟。
到冯国璋丧偶时,袁世凯已经没有干女儿可嫁了,但他还是舍不得嫁自己的亲生女儿,于是就把家里的女教师嫁给了冯国璋当填房。这个女教师名叫周砥,那是当时北洋女师有名的才女。
从此,小站新军练兵营,每天上下操集合时,这些将领都要问士兵:咱们吃谁的饭?
士兵齐声回答:咱们吃袁宫保的饭!
官长又问:咱们应该为谁出力?
士兵又齐声口答:咱们替袁宫保出力!
但对于那些有来历的旧官僚,他对待手段就有所不同。您若熟悉袁世凯,一定猜到,不得不提提阮忠枢的故事。
这位老先生文笔十分厉害,早年资助过袁世凯。袁世凯从朝鲜归国后,正是通过阮忠枢的关系攀上了太监李莲英。袁世凯到天津小站练兵后,阮忠枢成了他的幕僚,负责一些日常文牍的处理。
袁世凯安排阮忠枢这样一份闲职,也算是报答他从前对自己的帮助。闲来无事的阮忠枢到天津风月场寻欢作乐,一来二去,与妓院中一个叫小玉的姑娘打得火热。日久生情,阮忠枢决定为小玉赎身,纳她为妾。
因为袁世凯军纪严明,驭下甚严,而且袁世凯已非昨日吴下阿蒙,阮忠枢犹豫再三,这才壮起胆子对袁世凯说了这件事。果然,袁世凯以此事有损军誉为由一口拒绝,并严厉斥责了阮忠枢。阮忠枢无奈,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久,袁世凯到天津公干,带了阮忠枢同行。到达津门后,袁世凯却带了他径直到了一所深宅大院前。进得院中见宅子装饰华丽,屋内红烛高照,院中张灯结彩,瞧情形是这家人办喜宴。
阮忠枢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突然听得一个小丫头大声喊道:“新姑爷到了!”。
话音刚落,几个丫环从屋里搀出了一个凤冠霞帔的新娘来。那新娘袅袅婷婷走到袁世凯与袁忠枢二人面前,作势要拜。
袁世凯身子一侧避开,在阮忠枢的肩头轻轻一拍,笑道:“别发呆了,快掀起盖头看看啊!”
阮忠枢听了,轻轻掀开盖头,新娘美目盼兮、巧笑倩兮,正是他朝思暮想恋恋不舍的小玉姑娘。两人四目相对,顿时满园春色,袁世凯在一边看得哈哈大笑。
原来,袁世凯当着众人驳了阮忠枢的面子,事后却派人到天津为小玉赎了身,又置办了一套宅院,安排好了一切,这才带着被蒙在鼓里的阮忠枢前来完婚。
对袁世凯的玉成其事,阮忠枢感激涕零,对袁世凯忠心不二。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他鞍前马后张罗;就算是袁世凯称帝失败,国人皆曰可杀时候,阮忠枢仍不离不弃,四处奔走呼号,希望袁世凯可以继续留任大总统。
一个王朝,在盛期的时候,皇帝是绝对不喜欢臣子们结成朋党的,更不喜欢某个权臣拥有一大堆党羽。但是,中国人但凡出了家乡,没有朋党,就没法生活。如果说,在王朝的盛期,皇帝的禁令还有人理会,那么到了王朝的末期,人人都在找出路,朝廷内外的党派,就愈发兴盛。
这是一个远离天津市区的练兵营,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里面出了不少的名将和国家栋梁,他们都跟随袁世凯站在了历史大转折的风口,就如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你在北京、上海买了房子。如同你在2009年,比特币刚刚出现时,价格还不到1美分,你用人民币700元兑换十三万个比特币,短短8年上涨了200万倍。
时代的幸运儿冯国璋,段祺瑞,徐世昌,后来都当上了民国的总统,而其他人成为了地方大军阀,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袁世凯驰骋大清官场,如履平地。还有一项卓异禀赋,就是善于交人,以致许多人都愿意供其驱使,为他卖命,他的秘诀就是一个“低”字。
有一天,袁世凯和负责宿卫颐和园的张勋晋见慈禧太后。慈禧身边的太监马宾廷到院中等候。袁世凯一见马宾廷,他紧走几步,单腿下跪,向马宾廷请安。马宾廷受宠若惊,照规矩,大臣没有先给太监请安的,而且当时袁世凯与大总管李莲英是结拜兄弟,对一般的内廷太监根本不用正眼瞧。这一跪,多少年后,马宾廷的后人还念念不忘。
还有一次,袁世凯去拜会满族大员增崇。出于礼貌,增崇将小儿子叫出来见礼。这位小少爷出来对袁世凯行了一个旗礼,没想到袁世凯也迅速离座,照样抢前几步还礼,口中还连说“不敢,不敢!”随后就拉着他的手,亲切地问候说:“老弟好!老弟好!”
接着又跟他攀谈起来,问他在跟谁学,看什么书,还说“老弟需要些什么书,我可以给送过来。”小少爷说了几本书名。袁世凯许诺说:“这个容易,明天我就给你送过来。”
增崇家人都以为袁世凯身为一品大员,不过跟孩子说着玩玩。没想到第二天中午,门房就通报小少爷说:“袁大爷给少爷送书来了。”小少爷急忙跟着去看,果然见院子里摆放着五大箱书,里边各种各样的书应有尽有!
我们见过不少大人物这种礼贤下士,笼络人心,但像袁世凯这样细致入微,十分少见。他对下属的一些小爱好,牢记在心。习惯养成自然,关怀下属就成了家常便饭。
如他在家吃饭时,吃到一个红烧大蹄膀,感觉味道不错,就吩咐侍从端一碗送到冯国璋家里,说:这个菜冯将军也爱吃,送过去让他也尝一尝。
面对这样的领导,谁不感激涕零?如果您想成为人杰,学着点。学做不难,难的是要养成习惯,家常便饭。您离宋江宋公明的名声就不远了,走到哪里,都有人问,你可认识郓城县押司宋公明哥哥。
你想一想,荣禄还敢轻易的挪动袁世凯吗?只要他提出异议,别人就会想,这么好的一位汉人,您老干嘛和他过意不去。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缘是成事的关键。卖刀的杨志,杨家将后人,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护送生辰纲,结果又被劫取。为何?人缘不好,没人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