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庄周梦蝶”和“盗梦空间”确实可以通过一个关于“虚拟现实”的思想实验联系在一起。这个实验叫“缸中之脑”,由美国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在《理性、真理和历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书中提出。
实验的基础是人所体验到的一切最终都要在大脑中转化为神经信号。假设一个邪恶科学家、机器或者其他东西把人的脑部从头颅中取出来,浸泡在充满营养液的缸里。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向大脑发送信号,并对于大脑发出的信号给予和平时一样的反馈,那么大脑体验的“世界“其实是计算机制造出来的”虚拟现实“。比如接收到了同一个信号,缸中之脑和颅内之脑是同一个反馈。缸中之脑能否分辨这个”虚拟现实“的真与假呢?
答案是:不能。
普特南指出,缸中之脑虽然接受到了相同的信号,也给予了相同的反馈,但是缸中之脑缺乏和真实世界的联系,也就是说,我们要靠外部事实来进行判断。比如收到了“树”的感觉刺激之后,颅中之脑可以在意识中产生“树”的形象,于是就可以恰当识别“树”这个外物。但是缸中之脑,即使它在意识中所得到“树”的形象,但是因为历史和环境的作用,它并没有见过真正的“树”(它一早就被邪恶科学家放在缸中了!),缸中之脑根本无法在这个“树”的形象和“树”的指称之间建立一个必然的联系。
颅中之脑(认识主体)和缸中之脑所指代的”树“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对象,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指称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事物。所以普特南通过”缸中之脑“这个思想实验只是想反对外在语义学,反对指称和对象之间的必然关系,他表达的是指称和对象是偶然的关系。除此之外,缸中之脑虽然输出了“树”的反馈,但却无法正确得出这是一棵真实的树。推而广之,缸中之脑并不知道真实是是什么、虚拟是什么,真实和虚拟的界限被模糊了。“缸中之脑”也不会知道自己是在缸中。
这个真实和虚拟的分别,很容易让人想起“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齐物论》记载:庄子在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的存在,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是梦境还是现实?
实在难以分辨。
同时“缸中之脑”也对流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盗梦空间》结尾的那个摇摇欲坠的旋转陀螺,就是主角柯柏用来验证自己身处梦境或现实的图腾。也许人类都是生活在梦境里,整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缸中之脑”,不知道所谓真实和虚拟的边界在哪里,也许人类存在就是邪恶科学家的一个恶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