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刘伯温这是一个在明朝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又被各种小说演义神话了的人物,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而对于刘伯温最多的说法就是其算无遗策,甚至于“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而这样一位明朝开国功臣却无辜惨死,殃及子孙,不得不让人唏嘘。
实际上刘伯温的悲剧命运在他出山辅佐朱元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一方面是他为人刚正直率,容易得罪人;另一方面朱元璋一直拿刘伯温当“枪”使,用来对付淮西勋贵们。
刘伯温的出身是明朝开国元勋中比较好的,书香门第,官宦之后。刘伯温的六世祖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祖父刘庭魂、父亲刘炝都是学问人,在元朝为官。
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刘伯温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天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12岁考中秀才,14岁通读儒家经典,17岁学习程朱理学,23岁一举考中进士。而且刘伯温还浏览诸子百家经典,天文地理、兵书战策、奇门斗数样样精通,被当时的人称赞为“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刘伯温就是这样的人。元朝建立一开始就对权贵管束不严,到了元朝末年更是法纪败坏,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公开欺压百姓、杀人夺财、夺人妻女、无恶不作,这些属于当时的常态。而刘伯温当地方官的时候就是看不过眼,为民做主,严惩作恶的豪强恶霸,对于劣迹官员不论官职多高也敢检举弹劾,最终遭到元朝官场排挤陷害,辞官归隐。
要是一般人咋的也改一下脾气,但刘伯温不改刚正不阿的本色,从1360年加入朱元璋势力开始,不论是李善长、胡惟庸等文臣,还是徐达、常遇春等武将,就是朱元璋本人都被刘伯温批评过。像刘伯温这种人没有上级保护在官场是混不下去的,而朱元璋偏偏就不是那种好上级。
1360年是朱元璋势力转型的一年,为了争霸天下,拉拢士大夫地主阶层,朱元璋邀请了一大批有名望的儒士辅佐自己,这其中就包括刘伯温。
刘伯温加入朱元璋势力后成为其主要智囊,参与军机八年,统筹全局,帮助朱元璋一统天下,但是刘伯温锋芒太露,对事情判断精准、计谋策略无所不中,让朱元璋都忌惮了。所以朱元璋对于刘伯温的使用上,一方面是不让他掌握军政实权,另一方面利用刘伯温刚正不阿、重视法治的特点,让他对付日渐膨胀的淮西勋贵们。
朱元璋是历代开国皇帝中出身最差的人之一,没名望、没背景,创业全靠一帮淮西老乡帮助,淮西勋贵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核心力量。朱元璋与淮西勋贵的关系是很亲密的,创业初期自然没有太大的尊卑区别,但1368年朱元璋称帝之后,淮西勋贵中的很多人依然没转变观念,没将朱元璋当皇帝就犯了忌讳。
另外在明朝建立后,淮西勋贵把持朝政,拉帮结派,组党营私,违法乱纪,坑害百姓,因此朱元璋将刘伯温推了出来,让其担任御史中丞去对付这些人。刘伯温上任后整肃纲纪,不论是谁都依法惩治,李善长、胡惟庸等人被他得罪个遍。
恶心人的地方是刘伯温整治不法的淮西勋贵们,朱元璋却经常玩个“恩自上出”,赦免淮西勋贵们的罪行好收买人心。“好人”朱元璋做,“坏人”刘伯温当,偏偏淮西勋贵们还掌握着军政实权,刘伯温的下场可想而知。
1375年,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胡惟庸趁机下毒。刘伯温肚子剧痛,感觉不对劲,抱病觐见朱元璋反应胡惟庸给自己下毒的事,朱元璋根本没在意,只是让刘伯温安心养病,刘伯温一下就寒了心,没几天就去世了。
以明朝初年朱元璋对于朝臣的掌控力度,就连大臣在家请客吃饭请了谁、说了什么话都一清二楚,胡惟庸给刘伯温下毒他能不知道么?只不过当时明朝初定,朱元璋还需要淮西勋贵对付外敌,没到翻脸的时候,就牺牲了刘伯温以安抚淮西勋贵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