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里有句经典的名言“朕赐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的,你不能抢。”之所以这段话有名,核心的就是,它揭示了这样一个权力心思:无论什么情况,权力的行使,都不愿意受到任何附加条件的干扰。但是有功之人,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时候,该如何处理呢?这段通鉴材料就揭示了这个权谋策略:
【出处】《资治通鉴》第103卷 晋纪25
【原文】王猛以潞川之功,请以邓羌为司隶。秦王坚下诏曰:“司隶校尉,董牧皇畿,吏责甚重,非所以优礼名将。光武不以吏事处功臣,实贵之也。羌有廉、李之才,朕方委以征伐之事,北平匈奴,南荡扬、越,羌之任也,司隶何足以婴之!其进号镇军将军,位特进。”
【译文】王猛依据洛川的战功,请求任命邓羌为司隶校尉。前秦王苻坚下达诏令说:“司隶校尉负责督察京城周围的地区,职责重大,不能用来优待名将。汉光武帝不以政务官职赏赐功臣,实际上是更看重他们。邓羌有廉颇、李牧那样的才能,朕准备将征伐的事情交给他,在北方平定匈奴,在南方扫除扬、越,这才是邓羌的重任,司隶校尉怎么值得交给他呢!进升他的封号为镇军将军,赐位特进。”
【背景】王猛望见前燕的兵力众多,对邓羌说:“今天的战事,非将军不能攻破强大的敌人,成败的关键,在此一举,将军为此尽力吧!”邓羌说:“如果能委任我以司隶校尉的话,您不必为此担心。”王猛说:“这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一定任命你为安定太守、万户侯。”邓羌不高兴,退走了。不一会儿,双方军队交战,王猛召唤邓羌,邓羌沉默不答应。王猛驰马跑到邓羌身边,答应了委任他为司隶校尉的要求,邓羌于是就在军帐中畅怀大饮,然后与张蚝、徐成等跨上战马,挥舞战矛,奔向前燕军阵。四番出入,旁若无人,杀伤数百人。到中午时分,前燕军大败,被俘获斩首的有五万多人,前秦军乘胜追击,前燕被斩杀和投降的又有十万多人。
【解析】
1、权力受胁迫时候不得不答应
很多人觉得,自己能够为组织解决重大难题,或是能够立下功劳,被重大需要的时候,是和领导谈待遇的最佳时机,领导这时候的确会更大条件的满足下属的这个要求,因为权力心思很明确,完成任务才是权力的根基,其他的都靠后,而且权力从来不认为自己的承诺不可改变。
邓羌作为大将,攻打前燕本来就是分内之事,但是在战时核心时候,不听从指挥,提出自己要做司隶校尉的位置,作为皇帝的代理人王猛,为了完成战争任务不的不答应邓羌。其实楚汉之争的时候,韩信也是在刘邦和项羽对峙的时候,要挟刘邦册立自己为齐王。作为领导的都不得不做出,同意的决定。
2、威胁解除之后必须做出改变
所谓的君无戏言,一言九鼎,其实这只是一个众人的想象罢了,真实的皇帝从来都是杀伐由己,喜怒无常的,可以说翻脸比翻书都快,因为,我就是翻脸了,你能拿我怎样?一旦威胁的条件不在了,对你所有的承诺,都成了一纸空文。
邓羌得到政治承诺之后,立即积极地投入到战斗中去,赢得了胜利,他以为领导会兑现承诺,其实不可能,因为照着之前的承诺做了,以后下属干分内的事情,都这样,该怎么办?所以,苻坚宁愿给他镇军将军的称号和特殊的待遇,也不会给他司隶校尉。刘邦宁愿给韩信楚王,也不会让他继续做齐王。
3、趁机要挟权力的人最后必死
权力心思不允许有任何的要挟,一旦被要挟,就会像一根刺一样,深深地扎在心里。这根刺迟早是要拔出来的。权力不会允许有第二次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一旦要挟过权力,如果不能保持继续要挟的能力,那么立即就会被清算。权力从来不会遵守自己的承诺,除非它持续受到要挟。
因为前秦的外部环境一直不稳定,所以邓羌一直好好的,但是随着前秦对北方完成了统一之后,邓羌就完全消失在了历史的视野之中。没有人知道他的人生是怎么结束的。其实不难理解,通过韩信的死,我们就能够看出来,邓羌的结局:你没用了,我们该坐下来算算账了。
所以,任何时候不要去相信什么承诺,因为没有筹码控制下的承诺,和放屁没啥大的区别。国际政治也是如此,大国说翻脸就翻脸,弱国除了抗议之外,还能干啥?邓羌本来就不该要挟权力,通过要挟过来的承诺,也不可能得到执行,最终丧失用处之外,会被连根拔起的。切记!本文源自“权谋智慧”微 信 公 众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