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诗词赏析 > 老园林人沈立新:70年沧海桑田造就西湖今天的样子

老园林人沈立新:70年沧海桑田造就西湖今天的样子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2019-01-21 06:56 | 钱江晚报

老园林人沈立新:70年沧海桑田造就西湖今天的样子

1921年的保俶塔

【人物名片】

沈立新,65岁,1971年6月进入杭州市园林管理局西北管理区,2014年从岳庙管理处退休。原岳庙管理处文物科科长,岳庙文保所常务副所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西湖印社社长。

老园林人沈立新:70年沧海桑田造就西湖今天的样子

今年65岁的沈立新,比刚入职场的“95后”更忙碌,走路更虎虎生风。杭州大剧院办展览,他和西湖印社的印友们创作了几十枚印章;他工作室里的碑刻事务邀约已排到明年6月;岳飞后人祭祖或修家谱,都要找沈先生才放心;另外他还在撰写十多万字的回忆录……

已到花甲之年的他,从小就住在杭州湖滨路附近,又在西湖景区工作了44年。他从19岁时的园林养护工,到“包圆儿”半座西湖碑联篆刻的书法篆刻家、文物专家,西湖70年来的变化,他看在眼里。杭州的变化,他也看在眼里。

1971年

那时的万松岭光秃秃

上世纪末西湖边树才多起来

沈立新这大半辈子,都没离开过西湖——小时候,他看着大人去宝石山植树造林;长大后和同事一起为保俶塔重修塔刹,又眼看着西湖拆掉围墙还湖于民,再看着西湖申遗成功,成为全世界的湖。

“我小时候,西湖边的山都是光秃秃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地都进入了大面积、大规模造林绿化阶段。当时,身边的大人们很多都去西湖边种树,万松岭、玉皇山、宝石山的树,都是那时候栽种的。”

树开始栽种了,就要有人修剪管理。

1971年,没能进入人人羡慕的大工厂,也没能去大家都喜欢的离家近的餐馆或肉店(饮食服务行业)上班,沈立新进了离家远、有点农场性质的杭州市园文局西北管理区(现金溪山庄附近)。那时,园林养护工沈立新的薪水是每月17元。他留1元泡澡堂理发,10元存下来,攒钱买永久牌自行车(因为上班远)和上海牌全钢手表,5元拿来买饭菜票。

后来,他骑着120元的“豪华大件”自行车上下班,修剪着西湖边的树枝,他没有意识到,那时开始的植树造林就已开启了一个西湖的新时代。他同样没想到,40年后的今天,西湖会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富有盛名。

1979年3月12日的《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全省各地掀起春季造林高潮》。文章最后一段是这样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的关于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颁布后,全省人民坚决响应,积极行动……一个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已经兴起。”

1994年

领衔为十大古城门立碑镌刻

申请并实施保俶塔刹修缮

1949年之前,大量西湖景点被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湖景区能够开放游览的名胜景点仅10多处,约50多公顷。

所以沈立新记忆中西湖边的公园,屈指可数,如六公园、柳浪闻莺、孤山、花港、宝石山、吴山等,面貌也有点像如今的乡村景致。“宝石山真当是石头山,吴山的树还比它多一点。与今朝的绿意盎然相比,那时候公园偏黄色——泥地多、树少、亭台楼阁少,就连白堤也多是大叶杨,而不是如今的成行桃柳。白堤岸边没有驳坎,大叶杨的根系部分扎入水中,小虾小鱼在树根上憩息,我们可以捋起裤脚摸鱼摸虾玩。”沈立新说。

1958~1959年,柳浪闻莺公园扩建完成,原1.07公顷,扩大至12.39公顷;1963~1965年,花港观鱼公园扩至21.21公顷等等。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不仅公园越来越绿,环路的路灯设施也越来越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物保护等理念也越来越被重视。杭州市园文局西北管理区成立了楹联匾额恢复工程美工组。因为有着阅读、素描、书法等功底,沈立新成功进组。

1994年杭州开始旧城改造。当时杭州的城建和文物部门作出决定,竖起具有杭州旧城坐标性的十大古城门碑(古钱塘门、古涌金门、古清波门、古凤山门、古候潮门、古清泰门、古庆春门、古艮山门、古武林门、古望江门),碑背面的碑记镌刻自然落实给沈立新。

1996年,沈立新任西湖景区管委会岳庙管理处文物科科长。保俶塔就是当时他辖区中的一处市级文保单位。当年,宝石山上管理人员反映,有拳头大小朽损的塔刹铸件坠落。于是,岳庙管理处向市园文局递交了《关于上报保俶塔维修工程初步方案的报告》。

1997年1月1日,保俶塔开始搭架勘察。“1997年2月26日启顶,卸下七节青铜皮刹尖,以及火焰珠,其中第六节刻满了《普庵咒》。”沈立新说。

立碑、修塔刹,只是新中国杭城文保的小缩影。这些文物精细修复的背后,是西湖周边各公园的大规模修复和扩建工程的开启和实施。

老园林人沈立新:70年沧海桑田造就西湖今天的样子

1997年的保俶塔

2002年

杭州彻底还湖于民

西湖成为了世界的西湖

西湖更大的变化始于2002年。

那时候的沈立新49岁,在岳庙上班,也在吴山为重修的药王庙刻楹联匾额。他对这十年西湖的变化尤其印象深刻。

2002年,西湖十年综保工程大幕初启,少儿公园、老年公园、长桥公园、柳浪闻莺4座公园围栏拆除,西湖免票开放。当年国庆当天,西湖景区管委会所属收票景区共接待游客14.99万人次,首日开放的西湖新南线,成为热中之热,游客量达30余万人次。

“我还记得,2.5米宽的石板路,南山路靠湖游步道两边的草坪都被踩秃了不少。”沈立新说。

大量游客给杭州带来了经济效益。“西湖免费了,看似门票班的岗位少了许多,但是从门票班转岗的部分同事反而更好了——他们有承包西湖边茶馆的,有开旅游纪念品店的,这是游客大量增多带来的就业机会。”沈立新说。

游客人数年年看涨。这个数字到了2017年,西湖全年迎客变成了约2800万人次。《2017年杭州旅游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杭州全市累计接待中外游客16286.6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41.34亿元。2011年西湖申遗成功,更让她的知名度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亲历了西湖这几十年变迁的沈立新说起这些,非常感慨。他说,作为从小在西湖边长大的西湖人,能亲历杭城变化,尤其是能参与西湖的建设,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幸运。

“有饭吃有书读,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交通如此四通八达,一个手机能走遍天下。杭州人家门口还有这么美的湖,这么美的景,生活在这里本身就很幸福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沈立新已退休4年,可是他依旧活跃地“加油干”着:“国家发展越来越好,我们作为老百姓,很有获得感,我很满足。”

(原标题《昔日家门口的湖,今朝全世界的湖》,首席记者 杨晓政,编辑 李如)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