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意译:
独自夜游,诗人听到桂花簌簌落地,感觉春山寂静空无。
明月钻出云层,月光倾泻而下,惊扰了山中宿鸟好梦,在流水潺潺的春涧上空,小鸟偶然呢喃几声,又甜蜜入梦。
尾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出神入化,与千古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以“花落、月出、鸟鸣、春涧”动景,反衬夜山的幽静,展示了春山的静夜生机,而非绝对空寂。借助有限的动,诗人表达出了无限的静,即“宇宙本体永恒的静”,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提出诗词的“境界”论,影响深远。他认为: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如此看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当属“无我之境”。就在那一刹那,诗人完全融入了自然,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永恒境地:
动就是静,实就是虚,色就是空......或者,无所谓动静、虚实、色空......花开花落,鸟鸣水流......自然美感使得诗人刹那之间忘了自己,超越了时空因果,在片刻顿悟中获得了永恒,恍如庄周梦蝶。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比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者似乎如出一辙,又似乎略有不同。常言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也许就是禅的妙悟吧。清初诗人王渔洋曾惊叹,王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
师从王维和陶渊明,抱朴创作了几十首唐诗,颇有“无我之境”神韵,分享几首如下:
春晓(平水韵)
微醺不觉醒,处处鸟相鸣。
坐看春山秀,心空忘利名。
晓(新韵)
天开人自醒,隐隐鸟独鸣。
随意山峰上,回头日正生。
秋晓(新韵)
款款闲云远,悠悠逸鸟闻。
鸟飞黄叶落,日现树出神。
冬(古风)
凝神吟《老子》,意会悦心痴。
大道藏天地,心空尽自知。
开眼初阳见,悠悠闻鸟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