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象,这种气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的格局、胸怀、境界,进而影响他的人生轨迹和成就,有时甚至是决定了这个人的一生。气象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象,每个阶层又有自己的小气象。如晏殊的富贵气象,是和平繁盛、锦绣山河中闲情逸致的堂皇雅致,杜甫是写不出来的。当然杜甫的忧郁、小农情结晏殊也从来没有体会过。用现在的话说,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反过来富贵也限制了想象力,何不食肉糜?这个在什么年代都是如此,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今天来说说初唐和盛唐时期的气象。在唐朝之前的魏晋南北朝,中国处于割据状态,长期处在战争中,自然能活着下来的人应该是比较强悍,甚至是彪悍的人,连年的征战,没有两下子,没有战斗到底的决心和毅力,早就挂了。因而隋朝统一中国后,民风是不怕战斗的,所以隋炀帝搞了几个大工程,天下就起义了,经历短暂的割据后,唐朝很快也统一全国,甚至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把东北的多年威胁也解除了。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唐朝普通百姓,都是想着如何建功立业,一展身手。
那些开国元勋们,大多文韬武略,毕竟战争是残酷的,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谋略。出现很多豪迈的边塞诗,也是一种必然。连杨炯这样的文人都发出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感慨,可见提刀上马不仅是精神,更是时尚。
李白“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李白《与韩荆州书》)可见,那个时候非常重视武功,是自上而下的潮流。凌烟阁功臣的画像激烈着很多人,不上战场的在人眼中就是懦夫。这种大气候造就了唐朝开疆拓土的民意基础。
李白在早年没有上过战场,不过上战场应该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到了老年终于上了一次战场,但战场的体验估计让他觉得自己年轻时的想法很搞笑,他被俘虏了。这是李白的转折点,也是大唐王朝的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之后就很少有气吞山河的边塞诗了。
我们来看看李白的《行路难》:
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sè)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fān)济沧海。
这个时候的李白,心情惆怅,不知该往哪里走,不知该作何选择?但即便如此,他心中的偶像和志气还是南朝宋人宗悫(què)的“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因而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我纵艰难,然不畏艰险、奋勇直前,其气势如虹,大有超越宗悫将军的气象。这点子事,老子怕啥!
另一个没有上战场的年轻人王勃,心目中想着的也是这种豪情。“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滕王阁序》)终军请缨战场,班超投笔从戎,宗悫乘风破浪,都深深地刻在了王勃的心上。
初唐的这种气象造就了盛唐的辽阔疆土和心胸,一直影响着后人,成为国人血液中的骄傲。李白和王勃时虽有战争,但战场不在中原,因而生活还是比较安逸的,边塞的豪情影响他们的日常。而稍晚些的杜甫,虽然日子过得不怎样,甚至于经常饿肚子,但豪情也同样一点不差。比如说他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种豪情气象几乎贯穿整个唐朝,成就了边塞诗,也成为后世文人底子里的傲骨。当然,“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