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元稹的诗与白居易齐名,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世称"元白"。他的诗,"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旧唐书·元稹传》),被中唐时期皇家御封为"元才子"。他擅长书法、精通声律。当时女性特别崇拜元稹,经常诵读元稹的歌诗,并谱成曲传唱。他的诗最有特色是乐府诗、艳体诗和悼亡诗。可以说,元稹是李商隐之前第一个大量创作爱情诗的诗人,他大胆地写自己的恋爱生活、大妻之情及悼亡之情。
虽然元稹在在诗坛上所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生前身后俱受非议,特别是指责元稹在爱情上对初恋情人始乱终弃,然后是忘怀糟糠之妻,接着又跟当时著名的才女薛涛闹出绯闻。可以说,元稹是古代诗人中绯闻最多的,以至于现代国学大师陈寅恪说:"综其一生行迹,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
元稹的初恋情人是崔莺莺。贞元十六年,元稹正准备进京应吏部试,应试前,他先到蒲州游览。蒲州的东面十多里处,有个庙宇名叫普救寺,他就寄住在那里。当时正好有个崔相国的寡妇郑氏,将要回长安,路过蒲州,也暂住在这个寺庙中。话说贞元十五年十二月,浑城卒于蒲州。浑诚是个很有威望的将领,善骑射,屡立战功,以忠勇着称。他死后,官官丁文雅不会带兵,军人趁机大肆抢劫蒲州人。崔家财产很多,又有很多奴仆,旅途暂住此处,不免惊慌害怕。元稹跟蒲州将领有交情,就托他们求官吏保护崔家,因此崔家没遭到兵灾。郑氏非常感激元稹的恩德,于是摆酒席款待他。崔家寡妇是郑家的女儿,元稹的母亲也姓郑,论起亲戚,算是另支派的姨母。于是席间叫女儿崔莺莺作陪。
这一年,崔莺莺十七岁,元稹二十二岁。崔莺莺长得美若天仙,在元稹眼里,崔莺莺虽浅妆淡抹,却如早上的太阳,经雨的牡丹,娇艳欲滴。特别是那欲笑还隐的情态,目若秋波的娇嗔,浑身散发出的清香,责怪娘亲无缘无故让她见.个青年男子的大家闺秀的情致,令元稹情不能自己。元稹就开始疯狂的追求崔莺莺。他央求莺莺的丫鬟红娘帮自己追求崔莺莺,红娘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写诗打动莺莺。他就开始行动了。
崔莺莺不仅美貌动人,聪颖异常,而且文学才华很高。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她决定与元稹相见。她托红娘送去一首约会诗。此后,两人经常幽会。两人初次幽会是下半夜至拂晓,以后相会都是在夜间,一般都是元稹翻墙而过。所以此后他只要碰到"满树墙花"、月色、莺、寺钟这些情景,就抑制不住地想念崔莺莺。他对崔莺莺有着刻骨铭心的思念,点点滴滴都不能忘怀。他们在一起捉迷藏,打秋干、倚帘而立等,两人如胶似漆。从元稹回长安后写的、也给白居易看过的《会真诗》来看,他与崔莺莺已经偷食了禁果。所以后来崔莺莺谴责元稹始乱终弃。
这一年的秋天,元稹为应吏部考试,不得不西去长安。两人对未来能否相晤,都无把握,所以倍感哀痛,内心极度悲痛。元稹到长安后,立刻投入紧张的备考。这期间,元稹给崔莺莺送了一盒花胜、五寸口脂,崔莺莺则送他一枚玉环、一缕头发、一枚文竹茶碾子。不能说崔莺莺的礼物就定比元稹的贵重,但元稹的赠品是无差别的,可以送给这个女人也可以送给那个女人,而崔莺莺送的则是贴身之物(玉环是婴儿时期就开始戴的),倾心相与。元稹走后,崔莺莺也意识到他们之间可能有始无终了。
一年多以后,崔莺莺嫁给了别人,元稹也娶了亲。有一次,元稹恰好经过崔莺莺住的地方,就通过崔莺莺的丈夫转告崔莺莺,要求以表兄的身份相见。丈夫告诉了崔莺莺,可是她始终也没出来,可恨的是,元稹为了自身的清白,竟然在《会真记》里诬陷莺莺,借此为自己辩白,可见元稹的诗歌虽然写得好,人品却真的不怎么样。这也是为后人所诟病的地方。但是崔莺莺毕竟是元稹的初恋,他对崔莺莺的感情是刻骨铭心的。每当旧日相恋的情景重现时,元稹便会触景伤情,充满一种难掩的失落感。贞元二十一年夏天,元稹通过吏部考试不久,韦夏卿改官太子宾客,元稹出任校书郎后,思想突然起了变化,一味要攀高结贵,在李绅和元曦方的介绍下,与韦夏卿的小女儿韦丛结婚了。若论命薄,韦丛比崔莺莺更命薄。
她与元稹结婚的第二年,父亲死了。从此,她跟元稹算是过起了穷困的生活。在贫困的生活面前,韦丛表现出了惊人的贤惠。丈夫衣服旧了,她用娘家陪嫁的布亲手为丈夫缝制衣裳。韦从虽然来自权贵家庭,却没有一点小姐架子,尽心尽力操持这个家庭,让夫君感受到家的幸福。他不止写了一首诗来赞扬韦丛,也为妻子屈身下嫁自己而感叹,也是为自己不能使妻子过上稍稍幸福的生活而愧疚。
韦丛和元稹生活七年,生了五个子女,却仅有一个女儿活了下来。作为一个母亲,她的内心是多么痛楚!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很快击碎了韦丛,二十七岁的时候韦丛就故去了。元稹与韦丛相濡以沫的伉俪生活持续了七年。这七年,可以说是元稹生活中最贫困的七年。当元稹得到朝廷提拔任用时,妻子韦丛却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这对元稹是个巨大的打击。在《遣悲怀》其二,元稹写道: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每当元稹闲下来的时候,每当他看到她的遗物的时候,他都会为她的早逝而悲伤。为了减轻这种悲伤,他把她的衣服都包裹起来。他不忍把当年她没有做完的针线丢弃,但看到后又感到悲伤,就把它保存起来,总也不忍打开。韦从留给元稹的是往事中的一个细节这一个个细节在元稹心中,一次次地复活,一次次地重现,酸涩中透着浓浓的温馨,追忆中含着不尽的愧疚一刻骨而又铭心!元稹为亡妻韦丛留下了三十多首悼亡诗,在《离思五首》的第四首,他高度赞颂了韦丛在其心中不可替代的位置: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如果说,元稹的情感生活到此为止,也许不会有那么多人斥责他,但不久,他又引发了一桩绯闻。元和四年,元稹被唐宪宗任命为监察御史,视察东川。就是这次机遇,让元稹、薛涛相遇。薛涛生于京都长安,后来随父亲入川,比元稹大十一岁。薛涛八九岁的时候就能写诗,后来因为父死家贫,十六岁堕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定居浣花溪。
薛涛当时的才名之盛,可以说是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文人学士,都渴慕与其一会。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时候,曾拟奏请朝廷授薛涛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限于薛涛的身份,朝廷当然不予批准,但这件事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薛涛的才情。对于这样的人物,元稹当然渴望一见。他到东川时,官居御史,皇命在身,加上韦丛尸骨未寒,他不便于主动见薛涛,但他的下级替他办了。
地方官严司空知道上司元稹心里想什么,于是每次都让薛涛主动送上门,让薛涛去见元稹,"潜知其意,每遗薛往"。元稹对严司空自然感激在心。元稹是否与薛涛有过闺秘之私,不得而知,不过从他们长达十年的酬唱交往来看,主要是对对方才貌的倾慕。在元稹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时,薛涛还鞋蹭写诗安慰他,而后元稹又回写了一首诗。
诗中十分细致的叙述了元稹对其的爱慕与爱恋及其别后的思念,只可惜二人的爱情也只是县花一现,不得善终,抛开年龄上的距离,他们一别十二载,这对于处于热恋中的男女无疑是一个考验,更何况当时的元稹和薛涛都不再是青春年少,精力是有限的。元稹与薛涛的爱情以无疾而终收场。
元和六年春寒食后,经朋友李景俭的撮合,元稹纳妾安仙嫔。安氏贤惠多情,性情温和,能勤俭持家,给予元稹莫大安慰。安氏为元稹生了一个儿子元荆,两个女儿元樊、降真。在元稹即将调任的时候,和他只做了三年夫妻的安氏病倒,仅十个月就死了。元和十四年秋天,他的两个女儿,降真和元樊先后死去,元稹特别伤心。真正走入元稹感情世界的,应该说是才女裴淑。元和十一年春,经权德舆做媒,三十七岁的元稹与裴淑在涪州结婚。长庆三年,四十五岁的元稹由同州刺史改任浙东观察使,裴淑有些不高兴,元稹还写了一首诗来安慰她。
大和四年,五十二岁的元稹出镇武昌,在外为官,还很在意夫人的感受,在唐才子里也是绝无仅有的。大事尚且还要反复给卖子解释,给以劝慰,平时对妻子的尊重可想而知。裴氏夫人十分伤感,写下了一首诗回复元稹。诗中所述既是她为夫君外放节度使鸣不平,又流露出对京城亲人的留恋,还有前途未卜的忧虑。
从他们夫妇唱和来看,他们夫妻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彼此相待也可说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最令人感叹的是元稹的"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既然跻身仕途,荣辱升沉都在情理当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宿命,只要夫妇相随,哪怕如浮云飘至天涯也有一个温暖的家。这样的诗句,不管是对裴柔之,还是对元稹来说都是一种温存的慰藉。
纵观元稹一生的恋情,他对每一个相遇的女子都付出了真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文如其人、诗品即人品的最早提出者就是元稹,如果不是真情抒发,怎么可能有这样的诗歌创作理论呢?但是说他花心也是说得过去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见一个爱一个,但是遇到的那些女子却都是深情之人,虽然他也是真心的付出 ,但是这样名声始终不是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