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作者兰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许多朋友认为在古代手握重兵的边军将领很容易造反,这真是奇妙的错觉。
虽然中国历史上造反成功的将领不在少数,但这些成功者其实只是两千年封建大一统时期多如恒沙一样的边军将领中极少极少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造反成功的将领压根就不是边军将领。
比如五代时期的后周太祖郭威,他所统帅的并不是边军,而是中央禁军;之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其实他也不是边军将领,而是中央禁军将领。
真正边将将领造反成功的例子极少,就算是安禄山、史思明这种标准的边军将领造反,也很难说最后安禄山和史思明成功了。
今天,我先不谈边军将领为什么造反容易失败的客观原因,先谈谈历朝历代朝廷为了防备边军将领造反,做了哪些预防工作。
第一、 以将领家属为人质
别人不说了,吴三桂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吴三桂在担任宁远总兵的时候,他爹,弟弟和媳妇、小妾陈圆圆都在北京居住。
为什么?不就是防备着吴三桂投敌或者造反吗?
事实上古代将领要是投敌或者造反,自己留着当人质的子女家属都没有好下场。比如吴三桂在康熙年间造反,康熙帝第一时间就杀了吴三桂儿子吴应熊。三国时期黄权无奈投降魏国,刘备身边的人都劝刘备杀掉黄权在益州的子女,结果刘备表示是我对不起黄权,不是黄权对不起我,对黄权子女依旧很好。
可见,三国时期将领投降敌国或者造反,那么他留在君主手里的家人就会惨遭屠戮。
别说妻子儿女,安禄山造反时,唐玄宗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杀死了与安禄山有亲戚关系,但是对唐朝忠心耿耿的安思顺。为什么杀安思顺?不就是因为安思顺是安禄山亲戚?
那么,扣留边军将领的血亲为人质究竟有没有效果呢?如果我们考查范围是两千年的话,应该说这种措施还是有效果的。并不是所有将领都像刘邦那样可以笑嘻嘻的朝项羽讨要一碗自己老爹的“肉羹”吃的。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爽之所以最终选择妥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顾念自己留在洛阳的家人。
正如明末诗人吴梅村《圆圆曲》所写的那样:“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第二、 驻军分散
现代人一谈起古代边军,可能会以为几万甚至十几万大军聚集在边境某一个地方,但真实历史中并不是这样的。
以汉朝为例,东汉虽然设立了“三护校尉”:护鲜卑校尉、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及护匈奴中郎将,但是不管是三护校尉还是护匈奴中郎将,他们手里直属兵力都很少,很多时候三护校尉直属兵力还不足5000人,大多数时候“三护校尉”都是以朝廷名义征调依附东汉的边境部落派军队参战的。
唐朝在边境的常备驻军也非常少,武则天时期契丹之所以能经常杀进幽州(河北)就是和唐朝在边境驻军较少有关。
事实上安史之乱前,唐朝边防策略是边境只派驻少量军队,他们的目的是发现和通知外敌入侵(烽火),然后唐军在内地依托要隘抵挡住敌军第一道攻势,给中央调集大军争取时间。
而到了宋代,边军将领实际能掌握的军队人数就更少了。以宋朝西夏战线为例,十几万西军一大半都是以500人为一个单位驻守在各个堡垒,真正掌握在边军将领手里的直属部队很少,很多时候还不足万人,或者刚刚一万人左右。
明朝也是如此,明朝与后金在辽东作战的时候,明朝军队修筑了许多堡垒,每一个堡垒都有几百驻军,这样一来许多关宁军都分散在辽西各个堡垒之间,宁远总兵手里顶天了有一万多人。
第三、 控制后勤
唐代之所以爆发安史之乱,与其说是唐玄宗边防政策出问题了,还不如说是唐玄宗本人破坏了自己建立的一整套行之有效控制边军将领的政策的结果。
安禄山真正获得造反的能力是因为唐玄宗把粮草、马匹这些后勤供应都交给了安禄山。
在此之前,安禄山统帅的军队虽然多,但是粮草后勤补给不归安禄山管,马匹等战略物资补给也不归安禄山管,安禄山需要多少粮草和马匹,需要向长安打报告,长安批准后才会让负责后勤和马匹的相关官员给安禄山准备。
当然,这样一来肯定是会降低效率和前线部队战斗力,但是这样可以最大程度杜绝手握重兵的将领造反。而违背了这这样安排的唐玄宗自然而然尝到了安史之乱的滋味。
第四、监军
一般统兵在外的将领,朝廷都会派监军,这些监军历朝历代称呼不一,也许是宦官,也有文官,总而言之,这些监军往往拥有巨大的权力,甚至必要时刻可以解除前线指挥官的职务,这些监军客观上也起到了遏制将领造反的作用。
事实上凡是王朝没有走到末期,监军对于领兵大将来说就是紧箍咒。
五、其他
另外历朝历代还有一些适合所在时代的方法,比如明朝解决边将尾大不掉的办法就是“天子守国门”,明成祖定都京师以后,和宣大、辽东、蓟镇这些边军劲旅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这样一来,边军有什么风吹草动,朝廷一下子就收到消息,可以立即处置了,所以明朝几乎没有发生过边军将领造反的时候。
还有就是历朝历代都在悄悄鼓励边军将领走精兵路线,也就是明朝的家丁制,说实话,冷兵器时代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很犯忌讳的,所以即使是边军,朝廷都在有意无意让这种普遍训练有素的军队垮掉,而鼓励少数精锐与大批炮灰军混编的模式。因为不管多么精锐的士兵,在冷兵器时代兰开斯特方程会更有效,少数精锐注定会被大批农兵耗死。
比如明朝万历年间哱拜之乱,哱拜本来是蒙古一个小部落的酋长,因为部落里的政治斗争,而带着他的部曲归顺了明朝,屡立战功,后来居功自傲发动了叛乱,希望明朝可以让他“永镇宁夏”,虽然哱拜麾下3000蒙古降人战斗力强劲,但是毕竟人数太少,被明朝派出的几万大军耗了半年,活生生耗死。
总而言之,除非是制度完全崩坏的王朝末期,否则边军将领想要造反成功概率是很低的,甚至可以说,只要朝廷自己不乱,古代边军将领想要造反,那真是难如登天。
参考资料:
《秦汉边防兵的兵员构成和领导体制》、《唐朝的边疆局势及御边戍守体系的变化》、《唐玄宗时期的边防策略及其对幽州地方势力的影响》、《宋朝宣抚使制度研究》、《边军与明中叶北部边镇的社会秩序——以<赵全谳牍>为中心》、《明代万历“哱拜之乱”原因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