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在广州路上,有一座大厦叫“随园大厦”。这名字因何而来,让人浮想联翩?南京文史学者、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在《消失的南京旧景》一书中提到,清代文坛赫赫有名的袁枚曾居住于此,并修筑著名的随园,晚年自号“随园主人”。如今,繁华的闹市中,曾经的诗意已被雨打风吹去,徒留一个名字让后人追忆!
黄强告诉记者,在南京文人中,袁枚是可圈可点的。尽管袁枚本是浙江钱塘人,但是袁枚曾经在南京为官,先后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县县令,又在南京修筑著名的随园,安居乐业在南京,经营随园四十多年,死后更是安葬在他一手创建的随园附近的五台山坡,并建有袁枚祠。按照现在的说法,袁枚出生于钱塘,却入乡随俗落户在南京,成为地地道道的南京人了。
《随园食单》——大清版“舌尖上的中国”
随园据记载有300亩,有两块招牌,一块是国学大讲堂,一块是美食汇。每有客来,袁枚都要叫人将餐桌摆到一些景致极美的亭榭,还安排自养的美女为之唱歌跳舞,随园的饮食生意非常火爆。
袁枚一边做生意,一边还写书。作为一位美食家,他没事就带个家厨跑到外地的朋友家蹭饭吃,吃到好吃的,总是让家厨学习怎样烹制。经过40年的美食实践,写出一本在中国饮食上空前绝后的《随园食单》来。这本小册子,记录了中国14世纪至18世纪流行的326种菜肴和点心,堪称大清版“舌尖上的中国”。
随园在袁枚死后,因为无人经营,逐渐衰败。黄强在《文人置业那些事》中推测,大概是维护随园的费用太高,难以维继,袁枚的子孙大都有功名,有家产,不愿意为维护随园的运转,投入巨资。到了太平天国进驻南京时,随园遭到了较大破坏,园林景观被开垦成粮田,清末民初的南京地方文献专家陈作霖在《炳烛里谈》中记述:
自经粤乱,复寻旧迹,则平原一片,双湖水仅一泓可辨。向西小仓山尚
存以外,绝无坡陀处。乃寻野老,详询其故。则洪寇因粮饷告乏,填平洞壑,
资田以供给伪王府之食米,故陵谷一变。及江南克复后,复有棚民垦种山谷,
其土日壅日高,遂不能按图而考其迹矣。
民国时期袁枚墓尚存
黄强说,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中央大学教授朱偰先生考察金陵古迹时,写成《金陵古迹图考》一书,当时他考察发现:“旧事迹荡然,仅有清袁随园先生墓碑,当干河沿南山坡上,袁子才先生祠,破椽一楹,当干河沿北;今又筑为马路,随园旧迹,扫地尽矣。”说及袁子才旧迹的湮没,朱偰先生用了“扫地尽矣”,不胜怅然之慨。
几年之后,黄裳先生考察袁枚随园,见到的景象则是:
在上海路的转角处看见了两座用砖砌起来门楼,上面横折一个用洋铅皮
作的门额,黑漆,白字,写着“清袁随园先生墓”。字迹遗迹模糊得很了,
看那字体,大概是吴稚晖先生的手笔。走近去,左近是赶马车人住居。有几
匹马在那里吃草。再向前走就有一条小道爬上土山去。在那道旁,有一块石
柱础般的界碑,已经向右倾斜下去了。四周雕了细致的花纹,上面写了“皇
清袁随园先生墓道”。上了土山,向右面一转,有一个土围子,里边平列了
三座坟。最右面的一座是袁简斋与他的太太王太宜人合葬的。左面的两个坟,
全是袁公的侧室,每墓三人,共有姨太太六名之多。袁的父母的墓则在三墓
之后。
袁墓前的碑只有小小一块,如果不是仔细地看恐怕看不出了。我站在高
处,默想着袁枚的大收女弟子,多讨姨太太,即在他的《随园廿四咏》中的
咏梅花、玉兰的诗中,也有“素女三千人,乱笑含春风”的句子。……看着
墙上的路名牌,正写了“随园”两字。(《金陵五记》)
从朱偰、黄裳等先生的描述中可知,至民国时期,袁枚墓尚存,在五台山百步坡还有袁枚墓的踪迹。
袁枚墓被全面清理
黄强介绍,到了20世纪50年代,袁枚墓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前尚存有石牌坊,上刻“清故袁随园先生墓道”,并树立“皇清诰授奉政大夫显考袁简斋之墓”石碑一块,碑文为桐城派大师姚鼐所撰。文革十年浩劫中袁枚墓地的地面遗迹,全部被毁,仅残留墓址。
1974年3月18日为兴建五台山体育场、馆的需要,当年的建设工程指挥部会同南京市文物保护委员会历时3天,对袁枚墓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墓葬三座。一座男墓,为袁枚所葬,两座女墓,为袁枚妻妾所葬。墓室长2.5米左右,皆为砖室。随葬品有金簪3枚,金耳环2副,玉带片20块,以及玉簪、铜镜、瓷罐等。
今天随园、百步坡的地名还存在,但是地理环境早已发生了巨变,物是人非,随意而成的随园,历经沧桑,随园还是随缘吧。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