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诗词赏析 > 一千多年前,那个迷人的月夜,诗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绝句

一千多年前,那个迷人的月夜,诗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绝句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如果给你一个命题作文《月夜》,你会怎么写,诗歌题材不限哦。

我以为一千多年前的盛唐诗人刘方平给出了令人欣喜的答案。在他著名的七绝诗里,那个农耕时代的月夜很美。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一千多年前,那个迷人的月夜,诗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绝句

这是对初春的描写中,我极喜爱的一篇。那种触觉的刹那感知,作者写来迷人,读者读来新颖有趣。一年四季年年轮回,细微的变化每天产生,我们的感知系统还没有敏感到处处都有反应,但天气的冷暖寒热冰凉,我们还是有明显的体感。只是绝大多数人处于长期循环往复的麻木状态,体感变粗糙了,外加生计奔波,注意力全在他处,而到了现代,连整个环境都难觅春天的气息,自然之声也都换成了工地上的轰鸣,诗中那种“偏知春气暖”的细腻美好,简直绝迹了。这也是我觉得这首诗格外可贵的地方。

一般写初春,着笔花草树木的很多,观察上也偏向于视觉,韩愈的《春雪》,杨巨源的《城东早春》,志南的《绝句》,都是,以听觉、触觉为体物点,并联类浑融如此之妙的,这是第一篇。

一千多年前,那个迷人的月夜,诗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绝句

诗写对“春乍暖”的瞬间感知。通篇都在围绕突出这个感受来写。为此诗人把时间推到“更深月色”,“更深”世界才是安静的,平时感受不到的万物的微动才会声息入耳,有“月色”说明天晴,同时也营造出朦胧恬静的气氛,而北斗、南斗的移动照应了诗的第一句,好星好月好人家,诗人的浓情雅兴不言自明。有了这些铺垫,虫声才呼之欲出。

第三句一个“偏”字,诗人那份欣喜和自得宛然可见。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虫声明明是发散的,向四方传播的,诗人偏偏强调他与它之间隔着窗纱,而虫声却清晰可闻,是虫声穿透了障碍的原因,给人一种虫声无可阻挡的错觉,在这种错觉中春天的生机无限盎然起来了。而沉醉其中的诗人,是一夜没睡而有体察呢?还是诗人就是被虫声唤醒的呢?

一千多年前,那个迷人的月夜,诗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绝句

全诗语言凝练优美,清新活泼,半明半暗的光影中是宁谧的乡村夜色,虫声的打破唤醒了整个世界的活力,诗人特有的敏感和热情洋溢的表达,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春天。

这样的景,这样的趣,这样的乡村,于古人写的可能只是日常,而于工业化的我们常常感到的是奢侈。时移世往,很多美好不在了。

相关阅读

  • 春花秋月 又到花朝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月夜花朝,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