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敦刻尔克》上映后其翻译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其中把“home”翻译成“祖国”让很多人觉得不妥。我个人觉得既妥也不妥。妥的是这种“战狼”式翻译符合我们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和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不妥的是纵观全片也看不出士兵欢呼“祖国”的可能。
当时三十几万英军士兵困在海滩上,而丘吉尔计划中只准备撤出三四万人就可以了,所以为了避免损失,驱逐舰只能一艘一艘的派遣,飞机也是一架一架的飞。纵然这里英国政府有他的战略考量,但是说这些海滩上的陆军士兵被“祖国”抛弃了也不为过。在英国这样的岛国,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才是他们的赖以维继的资本。
在这里还有一段比较复杂的历史,就是在英国海陆空三军中,唯有陆军没有“皇家称号”,陆军的兵团中倒是很多有皇家称号,譬如在电影中就有“皇家工兵团”假设码头。关于英国陆军没有“皇家”称号的说法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英国议会军曾在内战中与英王查理一世的王军作战,其领袖克伦威尔最终推翻并处死了查理一世。所以复辟的查理二世拒绝陆军使用 “皇家”称号。虽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但是英国陆军在历史上一直在英国议会和皇室之间权力之争中左右摇摆,真的是有处于一种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
这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丘吉尔不愿意牺牲海军和空军来拯救陷于困境的英国陆军,一是海军和空军更重要,二是陆军的相对不重要。但是英国政府放弃了,英国人民没有放弃,千万条小船来接自己的士兵回家,这个时候将军说出的“Home”更应该翻译成“家”,而海滩上的并喊出的更应该是“人民万岁”。
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比较浓厚,但是中国相对于西方确实是比较晚才有了近代化国家的概念。在民国以前中国的国家和民族概念与现在是不一样的。封建社会的“国家”就是朝廷,就是君主。天下之滨,莫非王土。因此忠君和爱国是一体的。
在这个基础上明朝知识分子顾炎武提出了一个“天下”的概念: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于是梁启超给总结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的贡献还不止于此,他在1902年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经过多次演变,“中华民族”才有了今天这个大文化共同体的概念。
民国之后,中国的民族和国家的概念日渐深入人心,也造就了我们今天强大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也是我们今天中华民族能够走向繁荣富强的社会基础。生活在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组建的社会关系的中国人对于先有“国”才有“家”的概念还是比较认同的。
但是在西方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有“家”才有“国”,“国家”远没有“家”重要,没有“家”就没有“国”。在西方很多影视作品中这种概念都有体现。2016年布拉德皮特主演的二战谍战电影《间谍同盟》中,作为英国资深特工的皮特最后发现自己深爱的妻子居然是德国间谍,组织上要求他亲自处决,但是皮特宁愿冒着“叛国罪”的风险也要带着妻子驾机逃跑。他绝对不会让“国家”毁了自己的“家”,哪怕自己的“家”里的成员曾经做过伤害“国家”的事情。
如果按照中国人的观念《间谍同盟》简直就是三观不正,皮特这个老特工没有大局意识,只顾“小家”,不顾“大家”。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东方人普遍对于“国家”这个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情感,像韩国、日本同样有着疯狂的爱国情绪,特别是韩国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方面比中国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西方人对“国家”概念的淡漠和家的重视和东方人对于“国家”重视和“牺牲小我”的精神,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发展基因。跟历史文化传统和地缘政治有一定的关系。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不管是先有“家”后有“国”,还是先有“国”后有“家”,最终都是殊途同归,都是这个国家的人民能够更好的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云横秦岭家何在,当你在外遭遇不幸的时候,不管你是想到自己那个小小的“home”,还是那个跟你说一样语言的文化共同体“home”,我们都希望自己的“home”越来越好。人民爱祖国,祖国也爱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