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本文乃“失败都是为成功做准备”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宿云门寺阁
孙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孙逖(696-761),字号不详,潞州涉县(今河北涉县)人,郡望乐安武水(今山东聊城),因少时依外家,客居涉、巩之间,故又称“河南巩人”。自幼能文,援笔立就。唐玄宗开元二年(714),登“哲人奇士制科,授职山阴县尉。后又登“贤良方正”制科,十年又中“文藻宏丽”制科,唐玄宗引见,授左拾遗。张说重其才,迁左补阙。十八年入为集贤院学士,先后任职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肃宗上元中卒,谥文。孙逖在朝中掌制诰八年,所撰文理精练,为时所推重。工诗,无论古体今调皆擅,《孙逖文集》原集早已亡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孙逖的诗集在唐代就有结集,由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为其作序,颜真卿在《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评论孙逖的诗文创作曰:“言其序事也,则《伯乐川记》及诸碑志,皆卓立千古,传于域中;其为诗也,必有逸韵佳对,冠绝当时,布在人口。”并记载了这样一则文坛掌故,因孙逖的名声很大,当时的文坛领袖、宰相张九龄想要“掎摭”其诗文中的“疵瑕”,张九龄“沉吟久之,不能易一字”。云门寺始建于东晋,位于今浙江绍兴秦望山麓山谷中,附近有东山(今云门山),方圆之内,林泉秀美,环境清幽,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好,歌咏题唱不绝,为越中胜迹之一。
本诗作者孙逖夜宿其中,古刹内外的景象令他逸兴遄飞,故赋五言一篇记之。“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开篇先点出云门寺的所在地点和周遭环境。寺院坐落在东山之下,其内供奉香烛,常年烟熏火燎,是谓“香阁”;其外山岚暮霭,时有野花点缀,故称“烟花”;寺院的表象之外,笼罩着一片清幽之气。诗人远来投宿,此刻正行于路上,尚未进入寺中,故先从大处着眼、远景切入,形容出清远迷蒙,远离尘寰的意境氛围。“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诗人投宿云门寺,入其阁中,向外观望,但见寺院依山傍水,风光壮丽——朦胧夕烟中,悬挂灯火,层峦叠嶂、高耸入天的东山举头便见;秋风乍起时,轻拢帘幔,烟波浩淼、水光粼粼的湖泊尽收眼底。
前句仰观千仞,是纵向描写;后句俯览五湖,是横向描写,如此纵横交错,便在纸面之上营造出了极强的立体空间感。从“夕”“秋”二字,可知此句不唯写景,亦写其时。颔联笔力雄劲,对仗精工,气象开阔,于全篇当中最令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振。“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上一联放笔于天地之外,这一联收笔至寺阁之中。作者夜来投宿,悬灯卷幔,打点完毕,遂得闲暇倦卧榻上,游移目光,打量着室内的陈设、布置。向侧观瞧,墙上本有壁画,但大都已残缺剥落,唯有鸿雁的图案依稀可辨;抬眼望去,斗牛星宿仿佛就寄宿在纱窗之上,近得似乎触手可及。
一个“馀”字,点出云门寺的建筑已年深日久,饱受时间的侵蚀,历史的沧桑厚重之感油然而生;而斗牛临窗,群星璀璨,使得云门寺宛若屹立于浩瀚空际,隐现于邈邈云端,栖身灵山仙域,焉能不使人澡雪精神,淡忘前尘?“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尾联直与上文相接,夜阑更深,作者在卧榻上辗转反侧,逐渐睡眼朦胧,恍惚间竟觉得此处近通天路;待到沉沉入睡后更做起腾云驾雾的梦来。有趣的是,作者寄宿的是佛家寺院,做的却是道家凌虚蹈空的游仙之梦,真可谓出佛入道,达到逍遥忘我的境界。
诗歌以行迹为主线,八句之内,紧扣一“宿”字,将过程交代清楚:赴寺、入阁、歇息、做梦,丝丝入扣,脉络分明。并配合以多重视角未进寺门时,先远远勾勒,淡淡写意;及抵至寺中又纵横观览,仁山智水;待卧于榻上,用工笔细绘,以画壁星窗示其高古。所写景象,概而观之,既有现实中的云门山、太湖,又有梦境里的天路、白云,虚实相辅。通篇观之,真可谓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