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保定境内有中山、燕和明长城,现存的主要是明代长城,属于内长城的组成部分,建有紫荆、倒马、龙泉等关城,其中紫荆关保存最为完整。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40公里外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宋时名金陂关,后因山上多紫荆盛开而易名为紫荆关。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二关号称“内三关”。
紫荆关城就建在这依坡傍水、两山相夹的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古人对其地势和军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紫荆关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史载紫荆关发生过的战争达140多次。
明洪武初年,此关城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
自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至“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畿辅通志》),使紫荆关形成一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较完备的防御体系。
历史上这座关城有东、西、南、北四门,自城东为万仞山,千岭耸立,悬崖峭壁;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与盘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谷宽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黄土岭,背千山万壑,层峦叠嶂。
紫荆关主城分东、西两部分,中间以墙相隔。东城设文武衙门,西城为屯兵之所。关城东、西、南墙外有墙,形成环抱于主城外的3座小城池。阳和门外有黄土岭城。拒马河北岸有小新城,与主城之西城隔河相望,有铁索相连,为关城的前哨。
紫荆关的关墙总长18160.5米,共有城门9座、水门4座、战台19处。雄关壮丽,地势险要。自古为“万里蜿蜒壁,千峰拥塞门。风雄秦上谷,气压赵楼烦”的“紫塞金城”。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曾形象地比喻“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拊吾之背”。
(紫荆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