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1、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由绵州知州屠用谦组织编纂的《直隶绵州志》第十六卷载有《苏中令易简传》,其内容如下:宋苏易简,字太简,盐泉人,唐宰相〖HT5,7”〗廷〖KG-*4〗页〖HT〗之后也。曾祖振,尝为铜山令,卒于官。祖寓授剑州司马。辞官至左绵,喜其地物爽润,遂迎父丧葬盐泉之青溪,因家焉。父协历开封兵曹。母薛氏,期而弗诞,有虹入室,少顷散去,井池盎水皆涸,俄而易简生。十岁能诵五经,属词赋。传京师。太平兴国五年,中进士第一,为翰林,上书“玉堂之署”以赐。淳化四年,参知政,为太宗所敬礼。其为翰林承旨,上御便殿,宰相或不御袍对奏苏承旨来,辄更衣乃出。卒年四十。以文章鸣,时号为“雷轰”。
2、1999年绵阳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组织编写的《绵阳古今名人选》载有钟利戡、王之明先生的文章《状元苏易简》,该文对苏氏家族略作介绍,对苏易简的生平事迹介绍较详,现转载于后: 苏易简(958年—996年),字太简,古盐泉县(治地在今绵阳市游仙区)人,宋初状元,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苏氏家族乃“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十世祖苏瑰也在唐武后时举进士,著有《中枢龟鉴》一卷,并在中宗、睿宗两朝为相。九世祖苏〖HT5,7”〗廷〖KG-*4〗页〖HT〗,唐武后时举进士,开元四年(716年)为玄宗相,为启“开元之治”、创中兴之局作出重要贡献,并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著有《苏〖HT5,7”〗廷〖KG-*4〗页〖HT〗集》三十卷。 唐广明年间(880年—881年),农民军攻入长安,僖宗蒙尘,苏易简的高祖苏传素护驾入蜀,其妻因将临产而羁寓盐泉县(管辖今游仙区东部、三台县东北部、梓潼的一部分,县治设于今游仙区玉河镇)。苏传素有三个儿子:苏捡、苏拯、苏振。长子苏捡,后护僖宗还朝,天复二年(902年)在昭宗朝廷为相;次子苏拯,官至容管经略使;幼子苏振留蜀,后为梓州铜山县(治今四川中江县广福镇)令,终于官,但贫不能归葬。苏振之子苏寓(也就是苏易简的祖父),仕于孟氏小朝廷(指后蜀时期孟昶),后任剑州(今剑阁县)司马参军。不久便弃官漫游蜀地,结识四方。后归故里盐泉潜心钻研《左氏春秋》与《汉书》,并填词作赋,教习儿子苏协。苏易简的父亲苏协,幼年丧母后随父读书,苏协尤喜经史,朝夕勤奋,文章进步很快。十五岁时父亲苏寓病逝盐泉故里,至此苏协父母均亡,孤苦零丁,茕茕孑立。 河东薛钅癸,为孟蜀小朝廷侍御史,是苏协父亲的挚友。苏协以文章往见,薛钅癸见苏协文章流畅,所学博大,才华出众,甚为器重,便授业门下。后蜀广政十八年(955年)苏协登进士第。初入仕途,即就任于彭州(今四川彭州市),并娶薛钅癸之女为妻。苏协先后在今四川合川县、仁寿县、河南武陟县等地为官。宋淳化元年(990年)卒,因其子苏易简已是翰林学士,朝廷就追赠苏协为刑部侍郎。后归葬绵州盐泉故里。
苏氏家族,在隋文帝时有苏威为相,唐朝时苏瑰、苏廷页父子皆举进士且为朝廷相。自高祖苏传素,至孙子苏舜钦六代人中,苏氏一门又出了五个进士,苏易简还中了状元。高祖辈苏捡为相唐昭宗,苏易简辅佐宋太宗,一门出了两个宰相。
青年状元
苏易简于后蜀广政二十一年(958年)生于彭州导江县(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自幼生活在官府衙门之中。当时父亲苏协供职于彭州。苏易简两岁时,父亲苏协到合州(今四川合江县)供职,母亲薛太夫人便携苏易简还归绵州盐泉故里,苏易简在故里与母亲朝夕相依。薛太夫人是一个胸有珠玑的才女,通经史、晓礼仪,是封建社会中贤妻良母的典范。她虽爱
易简,但从不溺爱,以礼让相束,严格要求,教育易简尊敬长辈,和睦乡邻,不欺弱小。还经常用孔融让梨、孟母三迁、安安汲水及反映勤劳俭朴的民间故事等,教育苏易简,引导其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苏易简受教颇深。苏协任陵州(今四川仁寿县)判官期间,苏易简随母去陵州探父省亲。其间正遇农民起义军攻入陵州城,而陵州刺史范公赴成都未归,苏协负责署理陵州事务。城破时,苏协坐于官衙大堂,等待起义军处置。他感到覆巢无完卵,爱妻幼子难保全,十分沮丧。谁料义军首领因苏协为官勤政爱民,对其全家予以保护。幼小的苏易简眼睁睁看到父亲的同僚中好些人被义军处死,自己家却安然无恙,对此感到奇怪。问及父亲,父亲告诉他,起义军领袖认为父亲不像其他官吏那样贪婪,横行乡里,鱼肉人民。父亲为官能公正清廉,为老百姓办事,所以受到保护。这使苏易简深受教育,从而认识到只要为官清廉,体察民情,就会受到老百姓尊敬、爱戴。回到盐泉后,苏易简更加和睦乡邻,尊老爱幼。薛夫人也常捐资修桥补路,扶弱济贫,关爱百姓,其义善之举,苏易简耳闻目睹,深受教育和启迪。宋乾德三年(965年),后蜀归宋,苏协原为后蜀官吏,因百姓拥戴,北宋朝廷便留用了他,原职留任陵州。次年,苏协去汴京(今河南开封)朝见皇帝,宋太祖认为他勤政为民,忠厚踏实,便派他去怀州(今河南省武陟)任法曹(地方司法官),后又任理曹(执法官)。开宝六年(973年),全国统一局面基本形成,社会秩序也趋于安定,薛夫人才带领长子易简和次子易直前往怀州居住。十六岁的苏易简来到父亲身边,学习环境更加优越,生活安定,良师众多,加之本人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日夜勤奋,手不释卷,很快脱颖而出。从西蜀到中原,从战乱到统一,更加丰富了苏易简的社会阅历,也奠定了他成才和发展的基础。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苏易简考选进士及第。太宗皇帝留心儒术,重视人才,对进士要亲自复试。在复试中,苏易简出色地完成了答卷,三千多字的文章出类拔萃,太宗皇帝阅后非常赞赏,钦定为进士第一名,世称“状元”。苏易简时年二十三岁,在宋代开西川大魁之先,也是绵阳境内继晚唐状元于环之后的又一状元。
宦海轶事
苏易简状元及第后,留在朝廷,在“将作监”任职,主管土木工匠,负责京都修缮,以及祠庙、祭祀等朝廷内部的后勤杂务,继而任升州通判;后又在东宫太子府任左赞善大夫,为太子们服务。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苏易简又被安排在皇帝身边,主要负责皇帝的诏书、命令等文书工作。这时苏易简才二十六岁。
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二十八岁的苏易简第一次知贡举(负责为朝廷考选进士),与贾黄中合作共事。贾黄中与苏易简早有交往,苏易简在怀州学习期间,贾黄中已是翰林学士,因公去怀州期间,就曾指点、教授过苏易简。苏易简考进士时,贾黄中就是主考官。他们这次考选的进士中,有王千里、崔范二人。王千里的父亲王浮是苏易简父亲苏协的恩师,王浮获知苏易简担任主考,曾事先推荐并请苏易简关照其子。崔范是苏易简的内弟,隐匿父丧,参加了礼部考试,引起非议。有人向太宗皇帝告状,说此二人是苏易简庇亲循私,所以考取了进士,苏易简就被太宗皇帝罢去了官职,听候任用。不久,太宗查清王、崔二人中试并非苏易简包庇徇情,便恢复了苏易简的官爵。端拱二年(989年),苏易简第二次知贡举,阆中人陈尧叟中了状元,这也是宋初川峡四路的第二个状元,后陈尧叟官至宰辅。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苏易简第三次知贡举,绵州邓余庆、李见素两人中了进士。这一次考场中又出一场风波。苏易简父亲的挚友、同乡人何光逢代人应考,被苏易简察觉,当场被逐出考场。何光逢曾当过县令,因贪污受贿被罢官削藉,流落京城。他以为苏易简会以世交、挚友的关系,不追查他高价代考之弊,殊知苏易简秉公执法,当众将他斥出了考场。何光逢恼羞成怒,在京城散发“谤书”,诽谤朝廷,捏造苏易简的丑行。“谤书”被苏易简获得,便上奏了太宗皇帝,何光逢由此被捕下狱,后处以死刑。薛太夫人知道此事后,责备儿子易简不应该将父亲的挚友置之死地。并引用《礼记》语“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教育易简,意思是说,对待长辈要知道进退,要有礼貌,要懂规矩。易简哭着对母亲说:“上奏朝廷的目的,不是想杀他,是为了严肃朝廷考选制度。没有向皇上说明这一点,是儿的罪过。”
淳化二年(991年),苏易简迁中书舍人(属中书省的官员),同时负责京朝官员的考核,并担任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的总负责),年仅三十三岁。宋初,翰林学士可参与朝廷大典礼仪,后被朝廷中的武夫梁迥谗言于太祖,这个制度便被取消了。苏易简认为这是对文人学士的不尊,是一种侮辱。他呈请太宗恢复这一制度,以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太宗采纳了苏易简的建议,便下令恢复了原来的制度。
苏易简在翰林院,按唐朝李肇《翰林志》体例撰写了《续翰林志》二卷,进献太宗,得到太宗皇帝的嘉奖,御赐诗两章,并书“玉堂之署”四字赐予苏易简,令其悬于厅堂。“玉堂之署”之称,自汉以来,一直是对侍中衙门的称呼,太宗把翰林院也称为“玉堂之署”,是对翰林院的嘉奖。从此,翰林院就有了“玉堂之署”的称号,翰林学士就有了“玉堂仙”之称。当时的名臣名流韩丕、毕仕安、李至等人闻知后,相约前去苏易简家舍观看皇帝御笔,太宗得到这个消息,即派人送去丰盛的御赐筵席,苏易简特表奏皇帝以示谢意。
雍熙五年(988年),贾黄中到澶州(今河南省濮阳西南)任知州,赴任之前向太宗辞行,太宗令苏易简等作陪。太宗称赞贾黄中之母王氏贤德,苏易简之母薛氏贤淑,皆是自古不可多得之人。又令贾黄中、苏易简各填词一阕以作纪念。苏易简作《越江吟》呈太宗。其词云:“非烟非雾瑶池晏,片片。碧桃冷落谁见,黄金殿。暇须半卷,天教散。春云和,孤竹青婉,入霄汉。红颜醉态烂漫。金舆转。霓旌影断,箫声远。”这一阕词,虽是临时应命而填,但寓了君臣朋友共事、悲欢离合之隐衷。
淳化二年(991年)一天,苏易简在禁宫中值班时,用水试验江南徐邈所作的欹器(一种纺锥形的容器,可盛水,水量适度则浮游水中,过量或不足则倾覆)。有人将此事传到太宗耳里,恰好苏易简去朝见太宗又晚了一些时间。太宗问道:“卿所玩得非欹器耶?”易简恳切地答道:“然。”太宗命当廷再试欹器,结果欹器效果良好。苏易简灵机一动当即面谏太宗:“臣闻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则天下幸甚。”太宗非常赞赏苏易简用《易经》上这个哲学理论向他提出建议。太宗在治理国家上,始终遵循了这一理论,对奠定北宋一百六十七年的统治基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淳化三年(992年),苏易简被提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副宰相),与吕端、赵昌言共事,吕蒙正则拜为宰相。太宗遂于宫中诏见苏易简的母亲薛太夫人,赐以冠帔(一种须恩赐而披于肩背的服饰),并赐予座位。问薛太夫人教育苏易简的方法:“何以教子成此令器?”苏母对太宗说:“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太宗环顾左右,对大家赞叹道:“真孟母也。”
至道元年(995年),太宗授苏易简礼部侍郎,并派往邓州为官(今河南邓县),后又派往陈州(今河南淮阳县)。由于苏易简有嗜酒的习惯,终日沉醉于酒中。在当年人翰林时,太宗就发觉苏易简嗜酒成性,曾特地写《劝酒》诗二章,赐给苏易简,令其对母亲诵读。在京城时,他有所收敛,每去宫中便不敢饮酒。在陈州负责州郡后,饮酒癖性复发,又肆无忌惮地滥饮。至道二年(996年)的一天,苏易简终因饮酒过量而死于官衙中,终年三十九岁。苏易简逝噩耗奏于朝廷,太宗非常沉痛地叹息道:“可惜也!易简果以酒死。”并派使臣前往陈州悼唁,赠苏易简为礼部尚书,并赠特进中书令。
苏易简性格开朗,尤善谈笑,他博览群书,旁通释典,其著作可考者有《续翰林志》二卷、《文选菁英》二十四卷、《淳化敕编》三十卷、 《苏易简章表》十卷、《文房四谱》五卷、《禁林宴会集》一卷,此外还奉命参修由宰相李昨
主编的《文苑英华》一千卷,其著述在当时颇有影响。特别是苏易简所著的《文房四谱》,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记载、总结纸、笔、墨、砚生产历史和制造技术的著作。该书“引之於古书,集以杂说、逸事,尤记耳目所及之事,弥足珍贵。”对纸、笔、墨、砚的制作技术、生产沿革及产地等都作了完整系统的叙述,并介绍了大量的发人深思的自然科学知识,对我国“文房四宝”的生产、发展及文化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房四谱》学术价值颇高,后来被全文收录于《四库全书》中。
投稿方式
微信号:QsgrQ138033389邮箱:138033389@qq.com
纵览天下苏氏资讯,尽在天下苏氏信息平台!欢迎您的关注和分享至朋友圈和群!
(更多精彩请关注)推荐您添加苏家人的微信公众号:
TXSS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