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云门山大觉禅寺,俗称云门寺,位于广东省乳源县城东北六公里处的云门山慈悲峰下,是禅宗“一花五叶”之一的云门宗开宗道场。
由文偃禅师创建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公元923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南汉白龙三年(公元927年),南汉王敕封该寺为“光泰禅院”,后又敕改为“证真禅寺”。至南汉大宝六年(公元963年),又敕改为“大觉禅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因该寺座落在云门山下,故世人习惯称之为“云门寺”。
六十岁时,原驻锡灵树道场的文偃禅师经奏准南汉王同意,领众开创云门山,他“因高就远,审地为基”,创建梵宇,经历五年而告功竣。据《云门山志》记载,寺观建成之后,“闻风向道者,云来四表,拥锡衣止者,恒逾半千”。文偃禅师开示法语,立章传道,并在此创立“云门宗”。
云门寺几度兴衰,历经沧桑。
其鼎盛于北宋时期,但南宋以来则逐渐衰微,至明清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后期已到了破败境地。
上虚下云老和尚在完成南华寺的重修工程后,于1943年12月在李汉魂、李济深和邹洪的支持下,移锡云门,在当时抗战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昼夜操劳,历时9年,完成了云门寺的重建工作,一时宗风大振。
1953年,时年30岁的佛源法师接续被中央政府请去北京筹备组建中佛协的上虚下云老和尚继任方丈,为禅宗云门宗第十三代传人,他以农禅并重、藉教悟宗为丛林的两大实践理念,道风凛然。
佛源老和尚非常重视僧材的培养,1989年初开办云门寺僧伽培训班。1992年经各级政府批准,改为云门佛学院,采用丛林化传统与现代化互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农禅并重,学修一体,又各有侧重。二十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师资、设备日益充实,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云门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完全继承了祖师的宗风,寺风严谨。
现任方丈上明下向大和尚继承丈席后一直严格保持着传统的农禅生活、学修并举、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的丛林制度。
今日的云门寺,不但恢复了原貌,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崇楼杰阁、广厦层台、宝相庄严、梵刹清净。京珠高速公路的开通,使其交通更为便利,由广州驱车前往,一路顺驰,不到3个小时就可抵云门祖庭。
现在的云门寺已经成为大家向往朝拜的佛教圣地,每日接待众多海内外佛弟子、知名人士、佛教朝圣团和旅游者。
桂花潭深处竹林风
云门寺是个很奇特的地方,单说院墙用的是近乎明黄的橙色——这代表着是皇家寺院或是皇帝御赐;配上或青或黄的琉璃瓦,随众的花岗岩门楼———无论是从建筑还是从外形来看都非常入世。但是,你身处寺中,却能马上感受到一种微妙的感觉——那些静静开放的花儿,秋虫子的啾啾声、小鸟的唧唧声,让人倍感安宁。
一片农田,为寺院和远处的小村之间划了一道界,田野上经常会有耕作的小沙弥——寺内僧众一直坚持自给自足的“农禅一味”的修行传统。
数十株又高又直的古树,荫庇着古寺的天空,遮蔽猛烈的阳光,滤去暑热,也滤去了工业文明机器的气息。也会偶尔传来远远的汽车的鸣笛声还有游客轻轻的笑闹声,但这一刻仿佛全都融进了云门寺这片静静的氛围中。
古寺逾千年,农耕并修禅
转眼千年岁月悠悠过,寺旁的西京古道早已掩于蔓草,贴寺而过的县级公路行人渐少,不远处京珠高速上车水马龙,
只有云门古寺依然守着云聚云散、花开花落,坚守着农禅的传统的修行生活。
所谓“农禅”是相对于印度僧人的“托钵行脚”风俗,将农耕的地位提升到与禅修并重的地位,要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农养寺,以禅促农。这一重大创举让中国禅宗在千年朝代变更、战乱频仍中佛脉不绝,屡衰屡兴。
据说云门寺的老和尚要求寺内僧人必须自食其力,不靠门票香油钱也能自己养自己。
这种坚持体现在云门寺许多方面。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是:前些年旅游景点涨价潮中,有人提出云门寺定价太低不利于创收,老和尚不予理睬,反驳道:佛门人人能进,5元门票我还觉得贵了呢,要是乞丐想进来参佛,没钱买票我也会让他进来。
还是前几年的“禅修旅游潮”中,广州某“新年禅修团”计划子夜时分去云门寺上头香。接待的知客僧身材精瘦、两颊清减、双目有神,微笑地听,很为难地说:我们大和尚不让我们过多参与俗务,尤其是年底。我们每天过午不食,凌晨4点开始坐禅。半夜有僧人巡夜,不敲钟做法事是绝不能开正门的。
“那么,不在半夜呢,白天组织游客过来,能不能请位大师出来讲讲话,告诉大家如何拜佛的知识呢?”他还是微笑着摇头:香客们来便可来,我们实在不能出面讲什么的。正是这样的淡然坚持,击败了世俗的外表,让云门寺有了超然世外的精神气场。这样的气场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渴望内心宁静、注重心灵修养的高端人群。
幽幽桂花潭
云门寺的氛围不需要大部队前往,三五知已甚至独自一人驱车前往,是再合适不过了。
寺后的桂花潭,更是个幽静的所在,是读书、清谈、发呆的最佳场所。
一个着灰僧袍的小沙弥见我们站了许久,招手让我们过去,笑道:“渴了吧?这泉水可以喝呀!”掬一捧山泉水尝一口,清凉微甜,不知是不是错觉,有淡淡的花香。小沙弥回答我的疑惑:“这个时节不会有花香啦,等秋天的时候你们再来,桂花潭那边,寺里面,很多桂花都开了。有时候水里也有桂花漂下来呢。”接着,他又指点往桂花潭的道路,我们顺着他所指的道路往那大片古木一转,古木中果然掩着一道溪流。溪水清得很,映着一蓬蓬水菖蒲,横着三两条藤蔓,在大石中左突右冲、跌宕而下。
沿溪而上只有一条小路,经常一转弯就不见了小溪的身影,再一转弯又听到水流声,越往上水流反而越缓和。我们静静在林中穿行,说是树林,其实树木并不高,偶尔有一两株大树古藤倒引得人感叹一番。这一路惊起数只雀鸟,还有条拇指粗、筷子长的蜈蚣手脚并用地横过小路,我们停住脚步,静静地看它钻进草丛不见了。
风吹过时,有清新的水汽送来,桂花潭就在眼前了,非常从容的一挂瀑布,非常清浅的一汪潭水。坐在潭边,真有“闲云潭影日悠悠”的惬意,至于桂花有没有开,什么时候开,谁又会在意呢?时间在桂花潭、在云门寺缓慢流动,这种任意随心正是繁华到极至、趋于嘈杂的都市生活所缺的,因而格外令人向往。
注:以上图文来源网络
感恩您的关注
分享转发也是布施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学楞严吧】
广东云门寺10月27日举行收稻活动,欢迎您来体验农禅生活
活动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