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二十四孝之: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其父曾点也是孔子弟子,父子同拜于孔门。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孔子学说的重要传承者,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曾参也是二十四孝"啮指痛心"典故的主人公。他也是孔子高徒中第二个被列为二十四孝的弟子。
啮指痛心
"啮指痛心"典故说的是,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突然来了客人,因家贫,曾参母亲很为难,不知如何招待客人。她想了想,就用牙使劲咬自己的手指,心中呼唤儿子快点回家。俗话说母子连心,正在山上打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疼,心想一定是母亲在呼唤自己,于是便背着柴迅速跑回家中,跪问母亲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为娘不知咋办,我咬手指盼儿归来待客。"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这个故事说明曾子事母极孝,那随时为母解忧。来访客人把这个故事传扬出去,曾子的名气更大了。
(原文: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诗云: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啮指唤儿儿有感,指痛心焦焦炙还。痛心待客礼不慢,心连母子感万千。
曾子烹彘(曾子杀猪)
《曾子烹彘》或《曾子杀猪》是一个流传广泛,影响巨大的传统经典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妻子和孩子要言而有信的故事。
故事说,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买东西,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的母亲便哄骗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让你爹杀猪给你吃肉。"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马上就要去杀猪。他的妻子赶紧制止说:"我不过是开玩笑,哄哄孩子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需要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母亲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于是曾子就果断地把猪杀了,给孩子煮肉吃。曾子的儿子在他的言传身教下,终于也成为一个很诚信有名望的人。
孔子托孤
公元前479年曾参二十七岁。是年,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孔子临终前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孔子逝后,曾参就象自已的父亲去世一样行礼对待,守在孔子墓前。曾参其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
孔子去世后,曾参继承孔门之学,聚徒讲学,成绩斐然。他有不少弟子,其中就有孔子的孙子子思,并得曾参真传,子思又将孔门儒学传于孟子。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被称为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被后人称为五大圣人,被元朝文宗皇帝封为“宗圣”。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有很多名言,如:"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子的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编著的《大学》《孝经》名传后世,影响巨大,在近年流行的国学热中,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