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诗词赏析 > 曾国藩:品德永远高于才华

曾国藩:品德永远高于才华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作者:良知修行

曾国藩:品德永远高于才华

1843年(道光23年)曾国藩在家书里说:

“四弟(曾国潢)之信,具见真性情,有困心横虑、郁积思通之象。”

曾国藩从四弟曾国潢的来信中读出了真情实意之外,还感觉四弟苦闷忧思比较严重。这种忧郁苦闷要有发泄的地方来排泄和疏通。曾国藩深知四弟的苦闷来自于学业上的徘徊不进。四弟曾国潢的天分不是很高,在曾国藩进京城后,曾国潢就不得不承担起长子的责任,过早的担负起照顾祖父母及辅助父亲处理家务,所以四弟在科举仕途中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四弟曾国潢的心静不下来,过于浮躁。

因此曾国藩在家书中接着说到:

“(排解苦闷)此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蔽矣。来书往往词不达意,我能深谅其苦。”

曾国藩劝勉四弟说:排解内心中淤积的苦闷忧愁是不能追求速效的,追求速效不但没有丝毫的益处,反而是拔苗助长,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四弟曾国潢的苦闷是年轻浮躁之病。这种病是要修炼心性和磨练性情,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有愚公移山的磨砺才能成熟。磨砺性情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功夫到了自然豁然开朗、通透轻松。如果一味追求速成只会作茧自缚,越困越深,最终永无出头之日。

对于四弟的苦闷,曾国藩从其字里行间的词不达意,深表理解。

曾国藩:品德永远高于才华

曾国潢自幼就在父亲的塾馆读书学习。但他的天分不是很高,因过早的担负顾祖父母、以及辅助父亲处理家务,所以在科举奋途中并不是一帆风顺。一年前,在曾国潢22岁的时候,他就有意离开家乡到外乡去,边教书边习科举。

对此,曾国藩在家书中对四弟进行了开导和劝解。他首先肯定曾国潢在家书中表明的志向,"其奋发自励之志,溢于行间"。

进而,他开导曾国潢:你想出外,这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说"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清净耳"。然而,出外如果专心从师问学,那么没什么影响;如果是出外边教书边习举业,则"耽搁更甚于家塾矣"。

关键问题是,一个人如果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冢,皆可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大约过了三个月时间,曾国潢经父亲允准与曾国葆到衡阳从师问学。曾国藩反复嘱咐他说:"但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也。"而且,还必须做到"从师必久而后可获益",如果一年换一个地方,"欲求长进难也"。在约半年的从师问学过程中,曾国潢的确下过一番苦功夫,但求效之心太急。

这封家书就是这个背景下写给四弟曾国潢的。在长兄的多方开导之下,曾国潢注意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在诗文方面用功较勤。过了一年多时间,曾国藩对曾国潢在作诗方面的长进感到非常高兴,同时又告诫他:“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

曾国藩:品德永远高于才华

在这封家书里曾国藩还通过对“贤贤易色”的剖析,对几个弟弟进行细致入微的耐心教导。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

“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弟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弟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对“贤贤易色”的解释是:

我们看原文"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假借的。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

易,改变。在春秋的时候,易的改变暗含着持续的,不间断的改变。色:态度,对人对事对社会的态度。贤贤易色换个说法就是:见贤思齐。

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下面还有证明,所谓"态色"就是态度。"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

在家书中曾国藩对当时读书人只重视科举功名,而不重视孝弟人伦的修行提出了批评。曾国藩认为

“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弟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

曾国藩认为:大学问都在日常生活细节之间,如果读书人在孝弟人伦上实践一分,尽到一分力,那么自己在学问上就会进步一分;尽到十分力,学问上就会进步十分。

曾国藩的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也是具有很深刻的意义,对于今天的教育,家中大人对自己孩子只有成绩上的要求,而在思想道德上大大淡化。可以看出这种思想,即使在封建社会也是不符合价值标准。

对于学问和道德的关系,曾国藩在这封家书里进一步阐述到:

“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

其含义是:如果每一件事情都做得符合孝弟伦常,那么即使文章里写不出来又有何妨;如果每一件事情都做得不符合孝弟伦常,甚至有悖于伦理纲纪,那么即使文章写得精妙绝伦,也只能算是罪人一个而已。

所以,在曾国藩的价值体系里,品德永远高于学识。这应该是今天的人铭记于心的精华。

曾国藩:品德永远高于才华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多次告诫曾国潢,一定要督教子侄辈在用心读书的同时学做好人,一定要把道德品质放在首位,绝对不能稍涉骄奢之境。

同时,又多次提醒曾国潢,千万不要干预地方公事,亲友乡民有急难者要尽自己的一切能力予以照顾周恤。总之,一定要做到有福不可尽享,"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土家风味"。这种极力推崇思想品德的修炼的思想贯彻在曾国藩对自己后辈的教育之中。

越到晚年,曾国潢对兄长的教诲之言理解越深,在治家方面的成效也就越大。曾氏后裔之所以大都成为有用的人才,尤其是曾纪泽等兄弟辈能够做出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与曾国潢对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给予的多方关照、耐心督教是有极大关系的。而这些与曾国藩的远见卓识是分不开的。正是曾国藩一直注重对自己后辈的品德的教育,才使得曾国藩家族后人人才辈出。


作者:良知修行,贵州省毕节市人,中学教师。欢迎分享转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相关阅读

  • 曾国藩:品德永远高于才华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曾国藩,作者:良知修行1843年(道光23年)曾国藩在家书里说:“四弟(曾国潢)之信,具见真性情,有困心横虑、郁积思通之象。”曾国藩从四弟曾国潢的来信中读出了真情实意之外,
  • 南怀瑾先生讲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 成语词句网文章阅读
  • 南怀谨,《华手经》偈云: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能得大报。严重的问题来了,这可以说是因果报应的哲学问题。真正的佛法讲一切果报是唯心所造,无主宰、非自然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