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两院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统称。他们是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和最高学术荣誉称号获得者,代表着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简称学部委员)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内的最高学术称号,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精英群体,为终身荣誉,地位相当于中国科学院院士。社科院于2006年建立学部制度,现共有学部委员为57人(含已故),荣誉学部委员为133人(含已故)。
西北大学作为西部一流的高等学府,自1902年建校以来,历经百年风雨沧桑,走出了众多两院院士和学部委员,在 116载的历史长河中,这些英才如星芒闪耀,熠熠生辉。
黎锦熙,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我国新语文的先驱。西北大学前身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教授。他还撰写了第一部《国立西北大学史》,并首次述及西北大学京陕两源说。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杨钟健,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是我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的开创者。曾在西北大学前身之一——三秦公学(今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就读。抗战时期兼任西北大学教授,1948年任西北大学校长,1948年4月当选原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
汪胡桢,水利工程专家,主持修建了亚洲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大坝和黄河第一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库。1924年被聘为陕源国立西北大学工科教授。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虞宏正,胶体化学、物理化学家。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农业化学系、西北农学院、西北大学化学系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是我国胶体化学的奠基人。
罗常培,语言学家,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讨论, 1923年任陕源国立西北大学国文教授兼国文专修科主任,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沈志远,经济学家,完成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抗战时期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侯外庐,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毛主席任命的新中国西北大学第一任校长和《资本论》的第一个中文译者。1931年起即为西北大学京源北平大学法学院教授,1950年7月10日至1958年7月5日,任西北大学校长长达8年,其间在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张伯声,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1959—1964年在西北大学期间创立“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被公认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之一。1956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西北大学终身教授。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汪堃仁,生理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我国组织化学的开拓者。1942年后改为西北大学生物系兼职教授, 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常务委员。
高鸿分析化学家,我国仪器分析学科的开拓者。1992年11月调任西北大学教授,1993年被聘为西北大学终身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常务委员。
田在艺,石油地质学家,大庆油田主要发现者之一。1939年7月考入国立西北大学地质地理系。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科技研究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阎隆飞,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植物叶绿体中发现了碳酸酐酶的存在,首次发现高等植物中收缩蛋白(肌动球蛋白)。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大学生物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殿琳,物理学家,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首先发现D相准晶多种输运性质的强烈各向异性;发现沿准周期方向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的质量增强效应;首次在NbSe3中观测到第一相变点电子态密度的连续变化;首次在远高于相变点直接观察到赝能隙的存在。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学系。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双聘院士。
刘昌明,水文水资源学家,现代地理水文研究的开拓者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双聘院士。
任纪舜,地质学家,确认中国东南部为加里东褶皱带,发现滇西为印支褶皱带、南海原为前寒武纪地块; 195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西北大学双聘院士。
侯洵,光学专家,发明了我国第一颗核爆专用高速摄影机,在中国最先研制成双近贴聚焦象增强器,率先研究出透射式负电子亲和势GaAs阴极及场助Ⅲ-Ⅴ族光阴极与第三代象增强器;发明了钯银氧铯阴极。195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学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研究员。西北大学双聘院士。
张国伟,构造地质学家,是秦岭造山带立交桥构造学说的创始人。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并留校任教。出版著作7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等部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9项奖励。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生勇,精细化工专家,我国手性催化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大学双聘院士。
张彦仲,航空系统工程专家,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套冲击加速度校准装置;主持研究提出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两项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方案。196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学系。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舒德干,进化古生物学家,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专业,1981年在西北大学获硕士学位。中国长江学者,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发表了11篇学术论文。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翟明国,地质学家,改变和修正了不存在高压变质带,也不存在与显生宙可以对比的构造机制的传统看法; 197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大学讲座教授,西北大学双聘院士。
周卫健,地质学家,首先报道了东亚季风新仙女木突变事件的可靠地质证据、寒冷和降水增加的特点以及高低纬气候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 1995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博士毕业,是西北大学首篇全国首届百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徐宗本,数学家、信号与信息处理专家,提出了稀疏信息处理的L(1/2)正则化理论,发现并证明机器学习的“徐-罗奇”定理,197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加平,建筑热工与节能专家,我国建筑学学科第一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西部建筑环境与能耗控制研究”学术带头人、我国建筑物理学科第一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学系。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崔鹏,自然地理学与水土保持学家,初步建立土力类泥石流起动理论,阐明了流量放大、输沙及其灾害链规律,揭示了成灾机理;建立起基于起动机理的泥石流预测预报原理和方法。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文智,石油地质与油气勘探专家,在推动勘探从局部有限范围向凹陷区转化以及从传统的“液态窗”勘探向叠合盆地“多黄金带”勘探拓展中作出重要贡献,推动在多个盆地凹陷区发现数个大油气田。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山,地球化学家,建立了秦岭-大别造山带和相邻华北与扬子克拉通以及中国东部上、中、下地壳物质组成模型;建立了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化学地球动力学模型; 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1999年3月被聘为长江学者计划西北大学特聘教授。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宏福,地质学家,在中国东部岩石圈的减薄过程及其动力学、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时空演化规律、华北东、西部岩石圈的差异演化、橄榄岩-熔体的相互反应等研究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198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 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西北大学走出的第三世界院士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欧洲科学院通讯院士
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通讯院士
澳大利亚工程院外籍院士(共5位)
牛文元,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学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我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一人。
任益民,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95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 西北大学兼职教授。我国著名核爆轰专家,作为科技研究人员隐姓埋名来到中国青海高原核武器研制基地,投身到国防事业中,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和我国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四大核爆破专家之一。
吴如山,欧洲科学院通讯院士,著名地球物理与地震学家。196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学系,其领衔的研究小组是国际知名地球物理研究小组之一,他在地震偏移领域的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曲安京,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98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和1994年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自然科学史(数学史)专业,分获理学硕士与博士学位。1989年起在西北大学数学系工作至今。数学与科学史专家。
刘科,澳大利亚工程院外籍院士。1984年和1987年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分获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是全球知名的能源专家。
这些在自己研究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院士们是国家的瑰宝,更是西北大学的骄傲,西北大学后来的学子和老师们,将循着他们的足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关注“西北大学招生办”头条号,了解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