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地域的差异对一所大学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无论是地域发达程度所带来的招生问题,还是地域经济环境不同对大学的经费支持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大学的发展,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就是经济问题。
网上流传一个段子,在网上搜索“中国最穷大学”,搜出的结果居然不是兰州大学,而是西北大学,这让兰州大学和西北大学的很多学生都哭笑不得。西北大学在历史上曾经两度停办,又三次重建,一路磕磕绊绊,一路艰辛。究其根源,经费不足仍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西北大学,简称“西大”,位于陕西西安,是教育部与陕西省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大学,位列国家“211工程”、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西北大学始建于1902年,前身是由清末光绪皇帝御笔朱批设立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后经历改名、搬迁,并且合并了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后,成为了如今的西北大学。
在前期这所大学实力雄厚,许多知名人士都曾在这里任教。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教师和学生来到陕西,这所大学在当时被称为西北联合大学,这一时期新聘任的著名教授有赵学海、刘鸿渐、姜琦、杜光埙、高文源、卢峻、于赓虞、曹国卿、杜元载、萧一山、黄文弼、周传儒等。西北大学当时在学术上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大部分资金投入学术研究
西北大学是怎么“混”到如今最穷的地步的?其实在网上有这么评价西北大学的——最穷的211,虽然穷但是有骨气。可以说西北大学的穷困其实并不能怪他自身,起源其实是在1958年,西北大学由原本的国家教育部直属转变为了陕西省主管,虽然表面看只是变了一个主管单位,但其实对西大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直接的就是教育经费,原本是由国家拨款现在变成了由省政府拨款,而陕西省也并不只有西大一所学校。所以同为211,西大所得到的教育经费却一直是倒数的。
并且西大之所以穷困还有一点是学校把大部分的资金都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可以看到如今西大的地质系以及考古系在全国都是顶尖的存在。用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无限的学术研究中,西大的这种“人穷志不穷”的精神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目前西北大学的办学经费大概排在全国100名左右,说西大“穷”一点也不为过。但是西北大学拿着排名100多的经费却做出了综合排名全国50名的成绩,可以说,西大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大学之一。在教育部2017年“双一流”建设中,西北大学地质学专业入选“双一流学科”,这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西北大学2017年科研经费3.042亿,在全国排名97位,当然这里需要强调,文科强大的西北大学自然赶不上理工科为主的院校,这是天然的文理科基因差异造成。
根据科瑞维安公布的2018年1月ESI最新数据:西北大学国际排名1150,位居国内高校69位,从近三年的科研规模和论文数量在全国在80名上下,几个维度的数据都显示西北大学在学校在百名左右的经费保障学校在60-80之间的学科实力。
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舒德干院士在早期生命研究方面更是实力超群,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13篇顶级论文,甚至是封面文章。他还较系统总结并厘定了中国高肌虫研究,首次发现了最古老的三叶虫软躯体构造化石;提出“三幕式寒武大爆发构建动物树”假说和“脊椎动物实证起源”新假说。2004年,舒德干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荣获2004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作为标志性成果被收录入中、美、英、法、日等国的多种教科书、百科全书、科学辞典和博物馆。彰显了学校在这个领域的实力。
地质学系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
西北大学被誉为“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的摇篮”。西北大学培养了令全国瞩目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地质学家、作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石油行业管理者等杰出校友群体。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派影响巨大,频频斩获大奖;西北大学共培养了15名院士,另外其有三个校友群体在全国的大学中独树一帜:
一是石油界,曾一度在全国14个大油田中有13个油田的局长或总地质师均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石油地质专业西大地质系曾经排行全国第一,1939年建系,号称“五星级系科”,新中国的第一批石油地质专业人才就是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走出去的,如今西北大学还珍藏着一面锦旗:“中华石油英才之母。”据统计,曾一度在全国十四个大油田中,有十三个油田的局长或总地质师均由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毕业生担任。
建系初期,一批知名地质学家不畏艰险云集于当时因国难而迁居至陕西城固山区的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大学),创建了地质学系。他们中有著名地质学家王恭睦、谌亚达、殷伯西、郁士元、李善堂、张伯声、蔡承耘、曾繁、白超然、霍世诚、张惠远等教授。1952年国家高校院系调整中,她是全国综合大学中保留的仅有的两个地质学系之一,当时为适应新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急需,克服困难开办了石油地质和矿产地质两个专业,
二是经济学界,西北大学出了张曙光、刘世锦、魏杰、张维迎、王忠民、张军扩、朱玲、邹东涛、李义平、石磊等经济学家。2009年9月出版的《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一书中,西北大学何炼成教授,校友沈志远、刘世锦、张维迎、魏杰5人入选,西北大学素有“青年经济学家的摇篮”之美誉。
三是文学界,上世纪八十年代只有北大、武大和西北大学开设作家班,迟子建、吴克敬、杨少衡等人就是西北大学作家班的学员。1996年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散文大家系列》收录了五个人的散文精选,其中出自西北大学的就有三个(贾平凹、牛汉、方英文)。2008年10月,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揭晓,贾平凹的《秦腔》以全票夺冠,在获奖的四位作家中,贾平凹和迟子建同出于西北大学。如今,全国很多省市的文联、作协的主席或副主席都是西北大学毕业生,西北大学也有着“作家摇篮”的美誉。
西北大学与所有建国之前就有根基的大学一样,有着漫长的历史和分分合合的恩怨,有高潮也有发展的低谷,但是一样雄关漫道向前走,有最穷的各种传闻和负重前行的风骨,一所百年老校的底蕴也就是在这里,西北大学值得我们尊敬。